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的《观潮》诗)

唐代的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每个人刚来到这世间都是懵懂无知、纯洁无瑕的,人们告诉你这是“山”,这是“水”,那么在他眼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可是人总会长大,这时你会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复杂,山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是单纯的水,这时候你会产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苏轼临终写给儿子的一首诗

从懵懵懂懂到认清世界的本质,这个过程便是成长。

而这样的成长,一般人都会经历,难的是第三重境界。

有些人汲汲营营了一辈子,最后才恍然发现一切不过是虚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我们已不复当年的纯真。

世间万物,犹如过眼云烟,这种返璞归真的认识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大多数人困在第二重境界,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而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此诗名为《庐山烟雨浙江潮》,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晚年参禅已登堂入室,而这首《庐山烟雨》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道偈子。

他这一生起起伏伏,年轻时曾得到文坛泰斗欧阳修的盛誉,名动京师。

在他意欲大展拳脚之时,母亲和父亲相继病逝,他弟弟苏辙只好返乡守孝。

当他还朝时,发现京城早已不是当年所见之景象,当时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无奈之下只能自请出京。

他辗转各地为官,表面上虽是自愿,但心中还是有几分不平之意。

1079年,43岁的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

当时的他正在湖州任职,当朝廷派人来拿他时,他曾想过自杀,为了不连累亲友,这才勉强支撑下来。

他在监狱中呆了大半年,才等到朝廷的判决,圣谕下发,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写下了人生最豁达的词,“一蓑烟雨任平生”,鼓舞了无数人。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处便是他的贬谪之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贬惠州之前,他曾有过短暂的“复起”。

在这段时间里他甚至官至龙图阁学士(从三品),然而这次的复起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1094年,他被贬到了惠州,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一带,三年后他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更偏远的儋州(海南),几乎等于是流放了。

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的处罚只是比满门抄斩轻一等,可见当时的苏轼是有多悲惨。

一直到了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离开海南。

他在北归的途中听闻儿子苏过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这首诗。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慷慨之士。

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儿子进行敦敦教导。

在诗歌中,他不提自己的为官经历,而是以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处风景代指,既具禅意,又很唯美。

在他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见的美景,像许多人一样,他曾经对此充满了向往,若不能亲临观赏,想必会是一生的遗憾。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么当初为何会那般向往呢?说到底不过是执念罢了。

不是庐山烟雨不够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够壮观,只是心境不一样了。

苏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莫要执着于官场功名,这是一个老父亲的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令人感动。

这一生,我们常常会这样那样的执着,或是人,或是物,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

没有追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若因此生出了执念,那么痛苦将如影随形。

我们这一生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既然都是零,又何必过于执着呢?

这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看淡放下,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 END –

作者:凯紫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6244.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72)
Qrenjian的头像Qrenjian驻站作者
上一篇 2022-05-16 下午4:04
下一篇 2022-05-16 下午4:06

相关推荐

  • 劳动节最美的古诗词(10首赞美劳动者的诗歌)

    每年的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 中华民族从来是热爱劳动的民族。 三千年前,先民吟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一千五百多年前,陶渊明归隐田园,写道: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千二百多年前,白居易写首: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而今,老师教导我们:劳动最光荣。 劳动,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在先民勤劳的劳作中,方才有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 10…

    2022-06-27
  • 《武陵春》李清照情感赏析(武陵春·春晚表达了什么)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时李清照五十二岁。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为了避难,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经严滩,抵达金华。此词就是写她只身流落在金华的心态。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既通俗又…

    2022-09-21
  • 江南烟雨的唯美诗词三十首

    1、《相和歌辞·江南曲》唐·张籍 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纻。 土地卑湿饶虫蛇,连木为牌入江住。 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渡桥来浦里。 青莎覆城竹为屋,无井家家饮潮水。 长江午日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 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 江南风土欢乐多,悠悠处处尽经过。   2、《忆江南词三首》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2018-05-11
  • 你印象里最深的一句诗词是什么

    成长是阶段性的,没有经历就去谈感受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些诗句现在读来仍旧朗朗上口,可是再重温时,差点流出眼泪,回味了一遍一遍。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现在却是人生要走的路或者已经走过的路,人大概就是这样,只有走到那一步,才会体会那一步的艰辛。 你印象里最…

    2018-04-27 手写
  • 木兰诗是几年级的课文(木兰诗原文诗词)

    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古诗。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由宋朝郭茂倩《乐府诗集》的长篇叙事诗。此诗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人物问答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

    2022-06-1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