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全诗词赏析(苏轼的《观潮》诗)

唐代的青原惟信禅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每个人刚来到这世间都是懵懂无知、纯洁无瑕的,人们告诉你这是“山”,这是“水”,那么在他眼里,“山”就是“山”,水就是“水”了,这是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可是人总会长大,这时你会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复杂,山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是单纯的水,这时候你会产生困惑,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这是人生的第二重境界。

苏轼临终写给儿子的一首诗

从懵懵懂懂到认清世界的本质,这个过程便是成长。

而这样的成长,一般人都会经历,难的是第三重境界。

有些人汲汲营营了一辈子,最后才恍然发现一切不过是虚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我们已不复当年的纯真。

世间万物,犹如过眼云烟,这种返璞归真的认识便是第三重境界了。

大多数人困在第二重境界,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而北宋的大文豪苏轼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临终时曾给小儿子苏过留下一首诗,这首诗首尾相同,却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此诗名为《庐山烟雨浙江潮》,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晚年参禅已登堂入室,而这首《庐山烟雨》与其说是诗,不如说是一道偈子。

他这一生起起伏伏,年轻时曾得到文坛泰斗欧阳修的盛誉,名动京师。

在他意欲大展拳脚之时,母亲和父亲相继病逝,他弟弟苏辙只好返乡守孝。

当他还朝时,发现京城早已不是当年所见之景象,当时震惊朝野的“王安石变法”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排挤,无奈之下只能自请出京。

他辗转各地为官,表面上虽是自愿,但心中还是有几分不平之意。

1079年,43岁的他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

当时的他正在湖州任职,当朝廷派人来拿他时,他曾想过自杀,为了不连累亲友,这才勉强支撑下来。

他在监狱中呆了大半年,才等到朝廷的判决,圣谕下发,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里,他写下了人生最豁达的词,“一蓑烟雨任平生”,鼓舞了无数人。

他在总结自己一生时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三处便是他的贬谪之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被贬惠州之前,他曾有过短暂的“复起”。

在这段时间里他甚至官至龙图阁学士(从三品),然而这次的复起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1094年,他被贬到了惠州,就是我们常说的岭南一带,三年后他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更偏远的儋州(海南),几乎等于是流放了。

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的处罚只是比满门抄斩轻一等,可见当时的苏轼是有多悲惨。

一直到了宋徽宗继位,大赦天下,苏轼才得以离开海南。

他在北归的途中听闻儿子苏过就任中山府通判,便写下了这首诗。

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踌躇满志的慷慨之士。

他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儿子进行敦敦教导。

在诗歌中,他不提自己的为官经历,而是以庐山烟雨浙江潮这两处风景代指,既具禅意,又很唯美。

在他看来,庐山的烟雨,浙江的钱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见的美景,像许多人一样,他曾经对此充满了向往,若不能亲临观赏,想必会是一生的遗憾。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了迷蒙的庐山烟雨,壮阔的钱塘大潮,却发现也不过如此罢了。

那么当初为何会那般向往呢?说到底不过是执念罢了。

不是庐山烟雨不够美,也不是浙江大潮不够壮观,只是心境不一样了。

苏轼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禄,几十年官场的起起伏伏,让他明白了: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他不希望儿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会以“庐山烟雨”为喻,教儿子莫要执着于官场功名,这是一个老父亲的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令人感动。

这一生,我们常常会这样那样的执着,或是人,或是物,看不开,放不下,所以才会陷入无穷无尽的痛苦。

没有追求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若因此生出了执念,那么痛苦将如影随形。

我们这一生从虚无中来,到虚无中去,既然都是零,又何必过于执着呢?

这世间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看淡放下,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 END –

作者:凯紫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6244.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72)
Qrenjian的头像Qrenjian驻站作者
上一篇 2022-05-16 下午4:04
下一篇 2022-05-16 下午4:06

相关推荐

  • 《沁园春·雪》原文、注释及翻译(全诗表达什么)

    《沁园春·雪》是伟人作的一首词,借咏雪言志,将毛泽东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改变祖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决心,一展无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通过对比手法,充分展现了作者的远大抱负,将革命豪情尽展无遗。读来让人感到气势磅礴,恢弘大气,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沁园春·雪》 [ 近代 ] 毛泽东 原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

    2022-06-23
  • 胡适最经典的九首诗(胡适的诗词代表作)

    胡适,男,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曾用名嗣穈,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

    2022-06-23
  • 烟雨朦胧的诗词句子(精选20首)

    窗外烟雨朦胧,如烟似雾,屋檐滴水声声,远山只见轮廓,树木翠绿绕烟。兴所至,小编整理了古代烟雨朦胧的诗词句子20首,同时欢迎大家在下方补充留言~ 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蒙蒙烟雨蔽江村,江馆愁人好断魂。——唐·杜荀鹤《江夏》 3、蒙蒙润衣雨,漠漠冒帆云。——唐·爆菊椅《秋江送客》 4、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

    2021-03-29
  • 杨万里最经典的10首诗词(杨万里的诗有哪些)

    他是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他力主抗金,反对议和, 他为官清正,不贪财物,不扰百姓, 在南宋诗坛,他自成一家, 他是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时,第一次学到这首诗,印象深刻,一下子就记住了杨万里的名字。 长大后,才知道,他为人清正廉明,是一个好诗人,也是一个好官。 杨万里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

    2022-09-14
  • 《武陵春》李清照情感赏析(武陵春·春晚表达了什么)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此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天,时李清照五十二岁。上年九月,金兵又南侵,李清照为了避难,从临安(今浙江杭州)溯富春江而上,经严滩,抵达金华。此词就是写她只身流落在金华的心态。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既通俗又…

    2022-09-2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