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到常州焦溪教书是1917年春天,时年26岁。他天生对中国汉字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农民一起生活,听农民讲那些风趣幽默的话,记录、整理、研究农民的口头语言,论文《应用文之教授》、《我之文学改良观》等,在《新青年》上发表,受到蔡元培、陈独秀的称赞。
他发现对男生和女生称呼都用“他”来指代,很难分别指代,容易混淆词义。英文中男女的“他”是由不同字母区别开的,但翻译成中文时只能用一个“他”字,很不达意。中国有很多人试图分别指代,例如鲁迅就常用“伊”来指代女性。
漫步在焦溪的千年老街,刘半农注目潮涨潮落的龙溪河水,眼前浮现出活泼可爱的女学生,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她”字来,“他”的单人偏旁换成了“女”字做偏旁,它既有女性的特征,又有男性相同的读音,体现了男女平等又有区别。他兴奋极了,就如自己的女儿降生到人间!
1917年,刘半农在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时,试探性地第一次用自己创造的新字“她”。没想到引来了许多反对和攻击,也有赞成用“她”的,于是引起了轰动全国的口水仗,如《这是刘半农的错》等。这些人互不相让,一些势利博士们揶揄讽刺刘半农“你懂什么?也有资格来造字?”亦有妇女团体出来反对,说使用“她”字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
刘半农面对复杂的局面,想得很多,但坚信自己没有错!他想到在焦溪和学生们讨论“她”字的热烈场面;他想起有一天遇到农民朋友和女儿在田间干活,女儿11岁,漂亮又大方,刘半农问,“你想念书吗?”小姑娘点点头,但又连连摇头,好像自己不配念书;他又想起母亲的姓名以“刘某氏”来指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多么低下!我造这个“她”字,怎么是对女性的歧视和侮辱呢?我创造“她”,不正是要改变不公,给众多女性争一个男女平等的尊严吗?刘半农相信自己的初心本意,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他要把他的初心本意告诉人们。
1920年,刘半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了《“她”字的问题》一文,深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充分论证了“她”字的必要性。刘半农在焦溪激发灵感创造的“她”终于被人们接受。鲁迅这样称赞刘半农,说:“他活泼,勇敢,打了几个大仗。譬如吧,‘她’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
刘半农想为他的杰作“她”写一首诗,就像为他的女儿写首诗那样。1920年9月,刘半农徜徉在英国的泰晤士河畔。夕阳西下,秋风微漾,天上飘着几朵白云。他遥望天边,天边有他的家乡。他思念故土,思念亲人,一股激情在燃烧,一腔热流在奔腾,他情不自禁拿起笔,顷刻之间,他把多少岁月积蓄起来的柔情、豪情、幽情、恋情,全部倾注在笔端。他写道:“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爱恋着海洋/海洋爱恋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西天还有些儿残霞/啊/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千古绝唱就这样诞生了。如今人们在传唱中,总会好奇地问,“她”是谁?他想的“她”是谁?有说是祖国,有说是他妻子,有说是他女儿,有说是他母亲,有说是焦溪那个小姑娘,还有说,是他初中的那个女同学。这让人无限遐想的“她”。“她”在哪里?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她”在焦溪。(陆林深)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6840.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