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葬志》,归有光回忆小婢女寒花之作,潦草几行,琐事三件。十几岁偶读,如今26年过去,小编依然记得寒花三事。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回忆母亲往事,曾写到: 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娘亲本能总是先问”饿不饿?冷不冷?”因为轻,故”以指叩”,轻,不会惊扰孩子。细微动作,朴实话语,13字写尽天下母爱纯粹和伟大。


这就是归有光风格:笔极浅意极深语轻淡情浓真,朴实淡雅见真挚。归有光散文如同维米尔油画,笔下人间烟火,轻缓,素雅,亲和,人情味满满,朴素又温良。归有光”明文第一“美誉不是虚的。

一起欣赏归有光百字小散文《寒花葬志》。用心体会,看归有光如何用最平淡的文字、最不起眼的琐事让读者过目难忘。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葬志背景简介


寒花,归有光之妻魏氏的随嫁婢女,初来归家年仅十岁。不到五年,爱妻去世,此时寒花约15岁。又四年,即明朝1537年5月4日,寒花死去,人生定格在19岁。在归家的日子不足10个年头,却是寒花大半人生……

十年真的不长,可是,往日三人趣景如今只剩归有光。音影不在,旧景袭心,归有光就为婢女寒花写下这篇葬志,以文为念。


其实,能为一个小婢女作文纪念,足见归有光情义。想起寒花,想必就想起了发妻,想起了那些平淡又不乏小趣的静好过往。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葬志》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葬志开篇说明寒花身份、死亡日期、埋葬地点。归有光温良,不止在文章,也在行事,虽是婢女,寒花还是被郑重营葬于土山。文章首尾以叹呼应,此暂略。

我们主要看散文主体部分:寒花三事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小编小译(主体部分):

寒花随妻初来时,年仅十岁,环形发髻低垂,身着一条深绿色拖地长布裙。

一次天寒,我从外面刚回家,见寒花烧火煮荸荠。寒花把煮好的荸荠一个个都削好了皮,已装了满满一小盆。我进门正要伸手去拿,寒花立马端起荸荠,故意不给我吃。妻子看到这番情景,在那乐的直笑。

吃饭时,妻子常让寒花倚着小桌。寒花就靠着小桌,吃饭时眼珠时不时地转悠着。妻觉得她样子很逗,边笑边指着寒花示意我快看。


一篇葬志,归有光竞絮叨鸡毛蒜皮。寒花贴心懂事只字不提……在归有光那里,叙事散文果真只有叙事,正文竟没一个字抒情。

大巧若拙,真情不显,细品方得真味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初来归家丨寒花三事之一


归有光还记得寒花当初的样子,很清楚:低垂双环髻、深绿长布裙。十年了,能记得绿衣已是难得,归有光准确记得”深绿色“。

各位自问: 尚记恋人初装否?归有光爱屋及乌,当然对爱妻身边的婢女有情义。


“十岁”,还是小孩;”环髻”,婢女身份;”长裙”,大人打扮。寒花10岁就要服侍人了。归有光此记寒花,念其稚态惹怜

大宅门从来都认为丫鬟应该感恩。归有光学子众多,能在归家做婢女,想来当真算得福气,但归有光看到寒花的第一反应是惹怜。

喜欢一个女人,会觉得有关她的一切都好,当然情敌除外,何况寒花应该是真的好。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煮荸丨寒花三事之二


这个画面让人忍俊不禁,滑稽又好笑。

赶早不如赶巧,归有光一进门就碰见寒花备好了荸荠,想必是美滋滋的,估计手都没来得及洗。搞笑的是,这归老爷的身份有时也不顶用,寒花人小鬼大,归有光竟然没吃着……

大冷天人家忙乎了半天,你一进门就赶现成的,太不公平了吧?寒花: 夫人还没尝一口呢!


妻魏氏看着就乐了: 在机灵调皮的寒花面前,自家老爷就显得太笨了。小小的傲娇,满满的情趣,美美的幸福,于他们仨都是。


(烧火)、(装满),归有光用四个动词描绘极细致,小丫头做事有模有样。趣事一件足见寒花娇态可爱,归有光亲和慈爱。

想起这件生活小趣,想必归有光会边写边笑,然后心里五味杂陈……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饭桌小趣丨寒花三事之三


家常琐碎莫过于饭桌之间。

夫人喊吃饭就吃饭,嘴里边吃,眼珠边咕噜咕噜转悠。十岁出头的寒花,终究离不了孩子的天真本性,吃饭总会整点小景。”即饭目眶冉冉动“,寥寥数字,写出寒花憨态可笑、顽皮可爱。你服不服都没用。


又指予以为笑“。妻子觉得寒花样子好玩,笑指寒花以提醒丈夫”看这丫头好逗”。

归有光只提妻”两笑”,没多写一个字,但看得出魏氏宽厚、慈爱和善良品性,是小编喜欢的类型。夫妻默契小情趣也可见一斑。


然,好事易消,美景难长,妻子和寒花先后过世,夫妻相得、主婢无问的人间乐趣再也回不来了。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是美好的光影


寒花葬志,志之所忆,以寒花起,以爱妻终。归有光所写都在为前五年(寒花10-15岁),对妻子过世后的寒花却只字未提。

作为爱妻陪嫁婢女,寒花不仅是归有光过去美好生活的见证者,也是陪伴者,甚至参与者。归有光爱屋及乌,寒花特殊身份上也烙下了魏氏的光影,文中三忆寒花均提及妻魏氏。


妻子过世后,寒花成了归有光对妻子念想的缩影。再加昔日夫妻相得、主婢无问的三人情感,所以归有光写《寒花葬志》为念。

主题为寒花,所以提及妻子也是为忆寒花,此为扣题。又因寒花身份为陪嫁婢女,所以忆寒花以妻亡为结,此也为扣题。实际上亿寒花就是亿妻子,忆妻子自然会忆起寒花。寒花终究是归有光绕不开的美好光影。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寒花葬志,起于寒花,结于爱妻,既为扣题,又不失归旨。文小见章法,语轻见真情,寥寥几行,琐事三件,亦足见忆念之深……

寒花曾眼看女主早逝,又没能继续服侍男主,19岁就死了。在文章首尾,归有光两次感叹寒花命苦,其景其情想来着实不堪。

其实,归有光又何尝不是在感叹发妻和自己?妻子死的更早,而自己成为被剩下的那个……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寒花葬志几件小事体现)

注: 归有光一生三任妻子

①发妻魏氏丨名句”庭有枇杷树……”悼念的就是魏氏。婚后不足五年,魏氏去世,留下一女4岁,幼子仅几个月。此时归有光约27岁。

②继室王氏丨身出望族,陪伴归有光16年患难与共,最终也是先去。归有光此时约46岁。

③继室费氏丨资料少,小编不知她长啥样。


魏氏去世后,寒花续留归家服侍归有光,直到4年后去世……归有光一生婚姻不堪,仕途坎坷,但文学极受推崇,65岁病逝。

归有光也是幸运的,生在今天老婆都讨不到,震川先生崇尚淡雅真实,反对矫情呻吟。

作者:上弦月A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7838.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0)
Qrenjian的头像Qrenjian驻站作者
上一篇 2022-09-22 下午10:00
下一篇 2022-09-22 下午10:00

相关推荐

  • 檀香精油正确使用方法(檀香精油的功效与作用)

    “一缕檀香绕诗卷,一盏清茗伴琴音”。 檀香精油的香氛以其木质味、甜味而闻名,经常被用作香料、香水、化妆品和须后水等产品的基础。它很适宜与其他精油混合,使得它成为理想的搭配精油。 檀香原产于印度和印度洋中的小岛上,是种小型的常绿寄生乔木,依靠吸附在其他树种根部窃取养分。檀香木生长的很慢,通常要数十年才能成材。 成材后的檀香树用途非常广泛,经济价值较高,集芳香、…

    2022-09-23
  • 带春字的成语有哪些(代表春天的四字词语大全)

    带春字的成语有哪些 白雪阳春 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春风风人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春光漏泄 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 春华秋实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春满人间 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 春秋鼎盛…

    2022-11-03
  • 北欧神话人物名字大全(北欧神话十二主神故事)

    最近常常碰到以北欧神话为原型的故事,尤其是随着漫威电影的流行,北欧神话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北欧神话此前并不是很流行,所以我搜集了关于北欧神话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主要是其12个主神,大家一起来分享。 首先,需要对对北欧神话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北欧神话的神话体系中大致上可分成四个体系:巨人、诸神、精灵和侏儒。 巨人是最早的生命,生出了诸神,但同时也是众神最大的敌…

    2022-10-28
  • 关于元宵节的诗句古诗(古代对元宵节的描写)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也是古代的“情人节”,古人为此写了不少唯美的诗句,下面一起来看看。 《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 李逵的故事情节概括(与李逵有关的故事)

    看过《水浒传》的小伙伴们都记得,孝敬父母是《水浒传》的一个主题思想之一。 《水浒传》中,孝敬父母的情节,主要体现在李逵和宋江这两个主人翁身上。在李逵身上,原著作者施耐庵先生把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表现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中,李逵是梁山好汉,在李逵身上发生过许多故事,其中,孝敬父母的故事,让人记忆犹新。 李逵孝敬父母主要有三个故事: 1、真假李逵 …

    2022-10-2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