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在中东地区上空的战火除了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宗教与宗教之间的问题引起的之外,国家内部实际上也并不太平。而今天研究的主角黎巴嫩就曾深受其害。
黎巴嫩在建国之后曾经历了一场长达十数年的,死亡人数超过十余万人的内战。虽然名义上是黎巴嫩的内战,但实际上中东周边国家和各西方国家也纷纷下场谋求符合自己国家发展和宗教利益的私利。那么黎巴嫩为什么会从一个中东地区各宗教和谐共存的典范一步步走向伤痕累累的战争的呢?
1、 分裂乃是历史沿革
黎巴嫩的内战是在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但实际上内战的种子早在殖民时期就被埋在了黎巴嫩的土地中。19世纪初土耳其部队入侵黎巴嫩,但是随后黎巴嫩与埃及的总督形成结盟将土耳其部队赶出黎巴嫩。随着19世纪40年代埃及将部署在黎巴嫩的军队撤回本国,英国和法国开始了他们在黎巴嫩的掠夺。为了为本国获取到最多的利益,英国和法国开始扶持黎巴嫩国内不同的宗教派别。
趁此机会,土耳其卷土重来,并在黎巴嫩国内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来讨好英国和相爱相杀的法国。黎巴嫩北部由亲法的基督教派马龙派治理而南部则由受英国扶持的伊斯兰教派德鲁兹教派统治。但是在多方作用的蓄意挑拨和宗教差异面前,黎巴嫩的德鲁兹教派和马龙派还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分歧和冲突,这场冲突也愈演愈烈,最终在法国出兵干涉黎巴嫩的背景下,黎巴嫩获得了代价惨痛的国际承认并成立了自治区。
尽管如此,黎巴嫩的自治也只是名义上的;而实际上黎巴嫩的统治者是由奥斯曼帝国政府任命的,受英法两国点头同意的一个基督教徒行政长官。这种统治模式没有在黎巴嫩持续多久,蚕食黎巴嫩的西方各国便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深渊泥沼,土耳其对黎巴嫩的统治也理所当然的终结了。
但是当一战结束之后,作为一战战胜国的法国又迅速的将黎巴嫩占为己有。法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迫使国际社会将原属于他国的阿拉伯区域强势地划分到法国势力范围,这其中便包括了黎巴嫩和叙利亚。但是法国此时接手的黎巴嫩是一个虽然由基督教徒统治的却包含着数量十分庞大的穆斯林的国家。在法国的帮助下,黎巴嫩的基督教派蓬勃发展,并掌握着国家机构的权力。
这种曾经被一分为二进行国家治理和一派受到扶持大肆打压另一派的经历导致黎巴嫩国内的宗教问题尖锐,虽然还不到时候但是也导致了黎巴嫩国内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的极度脆弱性,为日后的内战埋下祸根。
2、 国内国际互相纠缠
黎巴嫩内战是黎巴嫩内部事务的同时,也是一场涉及了许多地区和国际行为体的地区性的冲突。这场冲突围绕着包括巴以冲突、冷战竞争在内的种种大背景下中东地区的政治问题爆发,同时还与黎巴嫩内部的权力划分、国家认同等方面长期存在着的分歧纠缠在一起。
受被多国家多民族殖民历史的影响,黎巴嫩在建国之后为了确保国内的和平和统一决定实施一种两个宗教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虽然这个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政治制度带来的是对政府的模糊忠诚和宗教派别间为了政治利益爆发冲突的可能性。
20世纪黎巴嫩虽然成功的从法国中获得了独立,且为了国家的未来考虑决定推行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但是这项决策带来的是马龙派政治精英的减少和伊斯兰教派政治精英地位的上升和话语权的增加。这对于有法国做靠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马龙派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情,并引起了他们对于穆斯林的怨恨。
而根据黎巴嫩的政治制度来讲,黎巴嫩国内的穆斯林人口占比要少于基督教徒占比,因此在政府和国家治理中,基督教总是要拥有比穆斯林更大更重要的权力。相对来说权力最大的总统一职由马龙派代表担任,总理分给逊尼派代表,而其他职位则让其他派别代表担任,例如做上商会议长的什叶派代表、国防部长的东正教徒,官衔为内政部长的德鲁兹教派代表和支持马龙跑的武装部队总司令。马龙派能够保留对最重要的政治、安全和军事阵地的控制权和权力,也因此引发了穆斯林的不满。
并且黎巴嫩在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属于大家族把持政治的制度,而时任黎巴嫩总统的卡米勒·夏蒙试图冲击改变国内的政治制度,使更多的人才能够走向仕途,因此夏蒙总统招来了各大家族的不满,使得黎巴嫩国内微妙的政治平衡更加岌岌可危。
再加上当时整个世界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整个世界的上空都弥漫着冷战的硝烟。黎巴嫩也不例外。黎巴嫩国内的马龙派是属于亲近西方的,身为基督教的教徒理所当然的站在了美国的一方;而穆斯林则受泛阿拉伯主义影响选择同埃及、叙利亚等国一起支持苏联。两种完全相反的站队加深了黎巴嫩国内的分裂和两个宗教之间的嫌隙。
3、 最终核心点
当然,上述的这些原因只是加深了国内的分裂矛盾,而矛盾的爆发所需的导火索还没到来,直至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解组织)出现在黎巴嫩国境内。
早在巴解组织出现在黎巴嫩之前,就曾有一大批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涌入这个国家,并在黎巴嫩定居。这些难民的蜂拥而至增加了黎内部的穆斯林比例,从而引发了马龙派的不满和双方在政治上的博弈、争斗。
但是难民的进入并没有在实际上引起马龙派太多的关注。而在20世纪70年代,巴解组织被强制性的赶出约旦,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进入黎巴嫩,这场冲突才开始有了实际意义上的火药味。因为随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到来,他们的武装力量也接踵而至。
巴解组织给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带来的枪支弹药使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这个国家开始了军事化进程,并且巴解组织还希望以黎巴嫩为据点进一步挑战以色列夺回属于他们的土地。这一举动让马龙派产生了危机感,双方终于在1973年爆发了第一次的武装冲突,而这场冲突也演变成了日后的黎巴嫩内战。
结语
黎巴嫩的内战陆陆续续打了这么多年,付出了如此惨痛的代价。深究这次内战背后的原因说是国家内部的问题,但是在这些问题中也反映出了现代社会中局势的变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背后牵扯到的是区域局势的波谲云诡和大国博弈。
参考文献
1. 《列国志:黎巴嫩》
2. 《黎巴嫩风云:1975—1990》
3. 《中东局势变化史》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7878.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