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课文原文讲解(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守株待兔》课文原文讲解(守株待兔寓言故事)

注释

①本文选自《韩非子·五蠹》。

②〔株〕树桩。 ③〔走〕跑。

④〔因〕于是。 ⑤〔释〕放下。

⑥〔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

⑦〔冀〕希望。

⑧〔为wéi〕被,表被动。

译文

宋国有一个农夫,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掉了,便放下手里的农具整天守着树桩,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当然农夫没有再捡到撞死的兔子,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农夫也被宋国人笑话。

赏析

《守株待兔》仅39个字,寓意却很深刻。兔子自己撞死在树桩上,这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偶然事件,可农夫却幻想这桩巧事能变成经常发生的事情,所以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被人笑话的下场。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道理:不努力,而抱侥幸心理,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也常用于批判那些不知变通、死守教条的思想方法。

文言多单音节词,如“耕”是“种田”的意思,“株”是“树桩”的意思,“冀”是“希望”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文中有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文已经不一样了,如文中“走”是“跑”的意思,与现代的“走”的意思不同。

课文配有插图,一个农夫戴着斗竺,在一截树桩旁坐着,脸上是一副“冀复得兔”的表情,耕田用的未倒在地上。画面直观地呈现了农夫“释其耒而守株”的场景。图文对照,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我们可以联系先已有的阅读经验,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感受人物的愚蠢可笑,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进一步认识寓言的特点。最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9752.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0)
古典诗词鉴赏的头像古典诗词鉴赏订阅会员
上一篇 2022-11-03 下午8:01
下一篇 2022-11-03 下午8:03

相关推荐

  • 魔羯男喜欢主动的女生嘛(摩羯男喜欢什么类型的女生)

    摩羯男和射手男一样,都有难划分的点。因为这两个星座的金星,包含金射手和金天蝎这两个差距比较大的金星配置,因此,对他们的感情方向的影响就比较和别的不一样。起码共性和规律性也比较两极分化。(其他日座和金星配置的差距略小,就不细分了,杠精可以去喝点咖啡,不建议逗留哈。当然我们不能只从太阳星座来判断一个人的所有,在此我们只讨论大概率方向给大家做参考) 能发现摩羯座“…

    2022-10-15
  • 关于读书的词语有哪些(热爱读书的四字成语大全)

    读书伴随终身,知识改变命运! 1、读书要舍得吃苦 【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凿壁偷光】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 【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映月读书】利…

    2022-10-17
  • 唐朝长乐公主嫁给了谁?自己的生母又是谁?

    说到唐朝有一个李丽质,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那人是谁。但是,如果说到长乐公主,大家立即就能想到她是李世民的女儿。其实,长乐公主的本名就叫李丽质。长乐公主出生在武德四年,当时唐太宗对这个女儿非常喜欢,于是就取了“丽质”这个名字。这也是李世民的一番心意,他希望这个女儿能够天生丽质。 我们不知道历史上长乐公主的情况,只能通过史料来了解她。史料记载:“长乐公主资淑灵于宸极…

    2022-09-16
  • 《美人鱼的故事》原文完整版(睡前故事精选)

    在很久以前,在一片大海的海底,住着一位小美人鱼公主。 她有五个姐姐,还有祖母,爸爸妈妈,大家都很疼爱她。 小美人鱼公主经常溜到海面上玩,她每天在海上快乐地游来游去,唱着歌。 她的声音很好听,小鸟飞过来,小鱼游过来,都来听她唱歌。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时,海上有艘船翻了,船上一位王子掉进了海里。 小美人鱼看到了,赶紧游过去把他救上岸。 王子很英俊,小美人鱼很喜欢…

    2022-11-23
  • 古代步摇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才是真正的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所以叫步摇。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本期民族文化为你介绍步摇是什么。 步摇,为我国传统汉民族首饰,西汉时在西域地区有其雏形进而吸收创新而来。 约在东汉时经燕传入辽西,后又向东传入高丽鲜半岛及日本并…

    2022-09-1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