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能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文学样式,元曲一定不能缺席;而元曲这一文学形式扛旗之人,当属马致远和与他一起扬名天下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元代散曲的兴起:

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且能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的文学形式,就是元曲。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在元代文坛上,它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而马致远则是这一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

散曲究竟兴起于何时,由于缺乏文献资料佐证,现已很难考证。但它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则是无疑的。散曲,在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散曲之名最早见于文献之中的,是明初朱有燉的《诚斋乐府》。明代中叶以后,散曲的范围逐渐扩大,把之前不包括的套数也包括了进来。到了20世纪初,散曲作为包容小令和套数完整的文体概念,才被最终确定了下来。

那么,什么是散曲中的套数和小令呢?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的酒令,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而马致远是元代创作作品最多的散曲大家,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共计一百三十余首。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且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格,在马致远的散曲创作中,表现得最为丰富。

《天净沙•秋思》作者概况:

马致远(约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剧家、散曲家、散文家。马致远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剧“四大家”;同时,马致远还是元代散曲巨擘。他在元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苏轼之于宋词一样。

马致远出生于一个富有的书香世家,青年时期追求功名,对“龙楼凤阁”抱有幻想;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省事务官;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明月为伴,自称“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向往闲适的生活。

《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

马致远一生仕途之路并不顺畅,所任最高官职不过是从五品的江浙行省务官。长期的沉抑下僚,使他饱受屈辱,并对黑暗的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心中郁结的愤懑不平之气,充溢于他创作散曲的字里行间之中。

在封建社会中,对现实绝望的知识分子,最容易产生人生的幻灭感和历史的虚无感,并进而乞灵于老庄的保身哲学,将与世无争、超尘绝世的隐居生活,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以此逃避现实,获得心理平衡。马致远以他无堪比的才华,运用散曲的形式,把这一文人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马致远在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高压政策下,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流芳百世的散曲 小令—《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注释:

天净沙:曲牌名,属于越调。又名“塞上秋”。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的意思。

人家:农家。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骨瘦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至极点的人,也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啦作响,小桥边庄户农家的炊烟袅袅,古道上有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正顶着秋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此时也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缓缓地落下。在如此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天涯。

《天净沙•秋思》艺术特色:

马致远被誉为“曲状元”,他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与关汉卿散曲浓厚的世俗情调相比,马致远的散曲则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他的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旷达的胸怀熔为一炉,语言奔放、宏丽而不失本色,对仗则工稳妥帖,被视为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令写得俊逸疏宕,别具一格,代表作品,就是这首《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全文仅用二十八字,就勾勒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特别是前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接连用用九个名词勾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创造出苍凉萧瑟的意境,映衬出羁旅天涯、茫然无依的孤独与彷徨。全曲景中含情,情自景生,情景交融,隽永含蓄。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野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位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散曲小令用词别致,前三句均以名词性词组构成,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却意丰。全曲语言极为凝练而容量巨大,蕴意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情景交融之中,展现了凄凉悲苦的意境。

“枯”“老”“昏”“瘦”等字眼的使用,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了一种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之悲凉情感的触发物。同时,此小令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天净沙•秋思》艺术成就:

元代文学家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赞其为“秋思之祖”。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它“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元末明初杂剧家贾仲明说: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说:马致远号东篱,元人曲中巨擘也。

现代戏曲理论家任中敏:马氏戏曲,领袖群英,久有尽评。散曲以豪放为色,如天马脱羁,极尽驰骋之乐,于不期然中,又适成此体之典型模楷,后之散曲凡不如此者,皆可谓非其正也。

近现代文艺理论家梁乙真评说:不仅是元散曲第一,也是散曲史上坐“第一把交椅”的人。

现代文史学家刘大杰:他在元代散曲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苏轼之于宋词,都是代表那一个时代的浪漫派的大诗人。

这正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获赞元曲头牌,比肩唐诗宋词“曲状元”?名符其实。

链接:https://www.yyinn.net/200288.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2)
古典诗词鉴赏的头像古典诗词鉴赏订阅会员
上一篇 2022-11-10 下午8:04
下一篇 2022-11-10 下午8:06

相关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归园田居》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 雮尘珠怎么解除诅咒?盘点雮尘珠的使用方法‍‍

    《云南虫谷》大结局‍ 潘粤明、张雨绮、姜超主演的网剧《云南虫谷》已进入大结局模式,尽管口碑不及珠玉在前的《龙岭迷窟》,但《云南虫谷》短短16集的剧情也是看得人意犹未尽,毕竟是《鬼吹灯》系列最精彩的一段探险之旅。 《云南虫谷》在原著的基础上有所改编,原著党们难免对此有所微词,但电视剧整体还算中规中矩地讲完了这段旅程,贯穿全文的雮尘珠总算找到了,胡…

    2022-09-26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圈点批注(后附:真题测试及答案)

    【作者简介】 老舍,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名著梗概】 《骆驼祥子》写于抗战前期,以2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通过对人力车夫祥子一生三起三落最终沉沦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命运。祥子的遭遇证明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劳动人民,想通过自己的勤劳和奋斗改变自己的处境,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代…

    2022-10-08
  • 文言文《宋史·周敦颐传》原文及翻译(附:阅读练习答案)

    《周敦颐传》是关于周敦颐的一本传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敦颐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理解该篇文章有所帮助。

  • 《骆驼祥子》各章节概括(1-24章)主要内容简介及读后感

    《骆驼祥子》章节概括 第一章:祥子从小在乡间成长,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十八岁便进城拉车。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他买到了自己的一辆新车,成了北平城一流的洋车夫。 第二章:祥子买上新车才半年,北平街上就流传爆发战争的消息,一天祥子为了获得高车费,前往清华拉客人,结果被军阀队伍抓去当差,车子也被抢走了。 第三章:祥子连夜带了逃兵丢下的三匹骆驼逃命,天快亮的时候,他…

    2022-06-2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