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华为的财务首次出现了停止增长,两年后,任正非曾寻求摩托罗拉合作,差点把华为卖出去。
这段时间,华为面临着一场寒冬,制造这场寒冬的,是当时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小灵通技术。
这一技术在国际电信巨头的眼里,已经是落后技术,有着“持续创新”文化的华为,放弃了小灵通技术,转头研发3G技术,并且投入了几十亿资金。
可是,这几十亿就像是在高空悬落的石子,直到2008年12月3G牌照的发放才真正落地见效。
被称之为小灵通之父的吴鹰,早就在2007年结束了“小灵通神迹”,UT斯达康在中国的开拓史尘埃落定,成为了过去式。
一、
吴鹰是北京人,他的母亲曾是清华大学的学生,身家不俗的吴鹰,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在北京工业大学学习无线电通信,毕业后留校就任,成为了一个大学老师。
在校期间,吴鹰对专业保持着研究,时不时会了解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但他的女朋友去了美国读书,为了追她,吴鹰在1980年代也去了美国。
据比较广为人传的一个版本,吴鹰这段赴美经历颇有传奇色彩。那时他的身上只带着30美元,1美元在飞机上买了啤酒,2美元在机场捐助乞丐,所以他只有27美元在美国求生存。
这段时间,吴鹰跟大多数赴美学子一样,在餐馆刷盘子,在码头搬货物,一眼望去,他只是“芸芸学子”当中最为普通的一员,很难想象日后他经营的公司会达到70亿市值。
给吴鹰带来转机的是,他继续追求着学业,在美国学院攻读硕士,并且在1987年加入了贝尔实验室,担任项目主管,负责个人通信服务等技术的研发。
10年后任正非参观贝尔实验室,动情地说:“我爱它,胜过了爱情。”因为贝尔实验室每天可以产生1到3项技术专利,通信领域的大佬,无不对这间实验室动情。
1991年,一直在从事研发的吴鹰接到了一个电话,问他:“有没有兴趣办公司啊?”
吴鹰的愿望是想拥有一间1万人的高科技通信公司,接到这个电话,他毫不犹豫地回应:“有。”
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成立Starcom,公司业务则还是吴鹰的研究方向。但是如何把技术变成产品,这是个问题,4年后,另一位海外学子陆弘亮找到吴鹰,创始团队再次一拍即合,将两家公司合并,变身为“UT斯达康”。
UT斯达康的业务放眼全球,但吴鹰回到中国担任分区CEO,也正是回到中国,让吴鹰抓住了一次机会。
1996年,浙江余杭市电信局局长徐福新去日本考察,发现被通信业界嫌弃的PHS技术大有可为,能解决移动通信这个大问题,于是他回国后,先后跟华为等通信巨头接触,可无一例外,没有巨头愿意接这个“吃力不讨好”的活。
业界认为小灵通技术是3G技术的过渡,通信体验差,经常断信号,建造基站等投入成本也较大,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对于各地方的电信局来说,当时的固定电话业务市场已经饱和,没有任何利润增长点,电信通过重组,还把移动通信的业务转给了移动和联通,所以小灵通技术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回到国内的吴鹰,看到了电信的困境,下定决心“赌”一把,接下了徐福新这个项目,倾尽全力买下小灵通技术专利。
二、
小灵通技术是日本开发的,吴鹰最初选择跟三洋和京瓷合作,可惜对方的效益比较慢,吴鹰不得不花大价钱,消化技术,还进一步研发改善。
吴鹰知道这个项目的成本较大,为了缩小预算,吴鹰带着研发人员,实现了网络接入、基站、手机的全套设施的研发,还在日本芯片公司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芯片,从而把人均4000的成本,下降到1000元。
但是,研发技术与基础设施建造等,也需要成本,UT斯达康的资金从哪里来呢?
这就要说到吴鹰的另外一位合伙人,陆弘亮。
他与吴鹰分工合作,吴鹰负责管理,陆弘亮负责融资,1995年两家公司合并之后,美国两家基金就投资了650万,随后不久,日本的孙正义也投资了4000万,之后日企追加投资,UT斯达康融资到了1个亿。
有了资本加持,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吴鹰开始将不可能的事情变得合理合法。
1999年9月,吴鹰在西安安装了“小灵通无线市话”,宣告了小灵通手机正式步入市场,给本土的通信界带来了一场风暴。
小灵通手机的出现,解放了固定通话,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听,即使一台2000元,也有人为了装阔,忍痛买下一台。但是,一台小灵通手机的成本价只在300元左右。4个月后,小灵通在西安的用户就突破了10万用户。
2000年,UT斯达康的业绩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并且在这一年的3月3日,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上市,市值达到了70亿美元。
UT的春天来了,吴鹰的幸福生活也到来了,但是其他坚持技术创新的通信企业,却不好受了。
华为的任正非坚持不做小灵通技术,不断投入资金研发3G技术,可是外界那火热的市场,令华为内部眼红,纷纷劝说,任正非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一语否决。
2003年,UT斯达康的市场份额占据了 70%以上,其他产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任正非也是在每天的焦虑中度过,不得不发布“罪己诏”,承认自己犯了三大错误,并且开始把华为的业务拓宽到终端,开始研发华为手机。
虽然UT斯达康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宠儿,但吴鹰还是焦虑不堪,因为高新技术的发展,一直处于“干掉和被干掉”的周期中,只要某项技术突破,就可以掌握先机,提起入局,可UT斯达康一开始就选择了小灵通,必须选择新的方向来增加利润增长点。
三、
UT斯达康也曾想要研发3G技术,可惜,UT斯达康的研发实力本就薄弱,也不具备先发优势,项目进行到一半就被叫停。
上市5年的UT迎来了第一次危机,技术研发失败,业绩下滑。吴鹰建议把小灵通业务和海外业务分割,单独把小灵通拎出来。
再次可惜,陆弘亮不同意,因为此时UT把宝押在了IPTV技术,而这项技术与小灵通息息相关。
业绩下滑对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2003年任正非差点把华为打包出售,业绩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原因。
在UT面临内忧外患之际,吴鹰在小灵通业务上做了最后一次努力,把小灵通的用户数带到了顶峰,给UT多带来了10亿元的营收。
就算如此,资本市场对吴鹰做出的这番成绩也不认账,因为UT提交财务的时间短了点,就被纳斯达克停牌警告。
资本、市场、技术,这个稳定的三角形,出现了不平衡,UT斯达康有摇摇欲坠之势。
为了重新确定UT斯达康的方向,董事会对内部做了一次人事调整,宣布陆弘亮辞去全球CEO,由吴鹰担任,但,这是有个时间界限了。
不久后,UT斯达康又发布了一颗重磅炸弹,吴鹰被辞,陆弘亮接任中国区CEO。
吴鹰被辞事件,令UT再次蒙上一层灰色的色彩,也令外界猜测纷纷,是不是陆弘亮以退为进,刻意逼走吴鹰?
与其说是一次洗牌,不如说是吴鹰被资本遗弃了,陆弘亮在公司内部扮演的就是融资的角色,跟资本走得近。
而吴鹰离开了UT不久后,小灵通也开始成为历史,因为在2008年12月工信部发布了3G牌照,并且计划让小灵通在2011年完成退市。
属于华为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回首看小灵通之父吴鹰的沉浮,他的末路是在何时形成的呢?
技术和资本都脱不开责任。1990年代的小灵通技术本就落后,但在潜力巨大的市场面前,吴鹰破釜沉舟赌了一把,并且靠着超高利润登上资本市场,一时间站在了聚光灯下。
同时,在UT合并之初,陆弘亮通过多项融资,成为了资本逐利的工具。
当你还是个新生儿,还有点潜力时,资本会不惜成本,等你完成了资本逐利的目的,不能实现“复利”的目的,资本也会毫不犹豫的甩开你,所以,吴鹰成为牺牲品,但他也在商界上,留下了一个重重的足迹。
离开了UT的吴鹰,还正值奋斗之年,他选择加入了投资公司,当了一个投行经理。
如今,摩托罗拉、朗讯科技等电信巨头已经没落,华为仍在奋发向上,不上市依托资本的力量,在持续创新方面加大力气,提前突破5G技术,现在6G技术专利排名第一,而吴鹰的UT斯达康轰然闹了一场,已经成为了历史。
链接:https://www.yyinn.net/200340.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