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小说如何成就自身,可以先看看它的写作背景。在一些人看来,似乎不需要知道写作背景。因为哪怕我不知道一个故事的作者、诞生的具体年代,我也能看懂故事甚至分析故事。谁知道《吉尔伽美什》的作者?谁知道乌鲁克人如何生活?但是看过本文后,我们多少能明白它讲了一个冒险故事。我们也可以总结人物,理清情节。所以背景与作者对理解文本没有绝对影响。
但我们的讨论比较宽泛,不受制于这种立场。写作背景顾名思义,就是阅读前知道这是什么时候写的,什么人写的,什么情况下写的。当我们拿到《神曲》时,说实在的,就算能看懂字,内容也完全陌生。这时候就需要简要了解一下《神曲》产生的环境,甚至是但丁的小传。以及为什么是维吉尔,为什么是彼德丽采,为什么是地狱、炼狱、天堂的结构等等。
考察写作背景,是为了帮助理解文本中知识性的内容。而知识性的内容是靠查阅资料就可以明白的。了解知识性的内容后,有助于我们思考本文的思想性的内容。不过,我不建议过多地从本文的外部寻找理解的支撑物。人们总喜欢从作家传记中寻找小说的内涵。热衷于将虚构的情节与作家的绯闻进行一一对应,这种做法很适合写人物稿。但会让读者偏离本文的文学性的部分。
一般来说,考察写作背景的需要常常出现在一些传统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当你读《一千零一夜》,里面对女人如此贬低,非常离谱。不过它是中世纪文学,用现代人的态度批判未免荒谬。对于福楼拜之后的文学作品,背景常常并不重要。因为在他之后,作家隐藏的理论逐渐支配了现代文学,小说家避免在他们的小说中出现,也试图避免在小说中表达什么中心思想。巴赫金则认为:在语言的任何一个层面上,都无法找到作者。因为他处于不同层面相互交错的组织中心。
(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福楼拜的风格是让人物和世界自发地“膨胀”。巴赫金则认为,小说作者本身就是不可能存在于本文里的,就算他发声,也不是作为自身,而是作为情节组织的一部分。)
如果现代文学需要我们了解背景,往往是因为文化差异。比如三岛由纪夫的小说人物在切腹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做一些关于《叶隐闻书》的功课。否则切腹的情节会让我们奇怪而惊愕。总之了解写作背景有时候是让我们快速把握小说内涵的方法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要固执在本文的背景知识当中。有时,贸然上手也会让我们对本文产生非同寻常的创造性的诠释。
链接:https://www.yyinn.net/200590.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