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春联的象征和意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意义

到了过年的时候,人们一般会提前去准备好过年需要用到的东西,贴春联是过年具有重要性意义的事情,而且春联上面的语句也有着非常美满的祝福,这是每家每户都会做的事情,下面就来看看贴春联的由来与寓意是什么。

贴春联的象征和意义,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意义

贴春联的寓意

1、继承传统习俗: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种延续。

2、增加节日气氛:过年贴春联也是为春节这个重要节日,增添了非常喜庆的气氛。而且很多人家也会在大红春联上方挂上大红灯笼,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

3、驱邪保平安: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古人贴春联的本意就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传承了古人寄托愿望的方法,保佑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传统文化对联的意义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起源:

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发展: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楹联系从古代诗文辞赋中的对偶句逐渐演化、发展而来。这个发展过程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对偶阶段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 在我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

骈偶阶段
骈体文起源于东汉的辞赋,兴于魏晋,盛于南北朝。骈体文从其名称即可知,它是崇尚对偶,多由对偶句组成的文体。

律偶阶段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一般的五、七言律诗,都是八句成章,中间二联,习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句式、平仄、意思都要求相对。这就是标准的律偶。

特征

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寄生性和包容性的统一
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通俗性和高雅性的统一
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诚如前所述,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严肃性和游戏性的统一

对联的种类

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
名胜联、行业联、杂感联
学术联、趣巧联、等。

对联习俗

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春联习俗、婚联习俗、挽联习俗,等。

对联的发展前景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链接:https://www.yyinn.net/205001.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0)
Qrenjian的头像Qrenjian驻站作者
上一篇 2023-08-01 下午8:05
下一篇 2023-08-03 下午8:00

相关推荐

  • 好书推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短篇小说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王蒙创作的短篇小说,1956年发表于《人民文学》9月号(发表时标题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以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塑造了林震、刘世吾等建设时期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文学作品。 【书影】 【创作背景】 1955年,中共团中央发出…

    2022-09-22
  • 德国人的习俗有哪些?盘点德国人的喜好和禁忌

    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礼仪及禁忌,当然了德国也是如此,所谓入境随俗,那么打算到德国的话,不妨先来学习下下面的这些风俗礼仪及禁忌。 风俗礼仪 1、服饰礼仪 德国人在服饰方面不喜欢太过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洁,如果是穿西装的话一定要系领带。参加宴会或者是去剧院等正式场合的时候,男士多穿深色礼服,女士则穿长裙。在德国的东部地区,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门…

    2023-08-17
  • 清明节的由来简写和习俗(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古代的清明节可是有着许多的风俗与讲究的,可不是如今只有扫墓、吃艾青、清明果的清明节了。如今的清明节早已经处于被阉割后的状态了。 清明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有别称“踏青节”、“祭祖节”、“行青节”、“寒食节”。是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自古以来,清明节就是重要的节假日,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唐宋,唐玄宗就把清明节定为官员的节假日,假期为四天。那时候的…

    2022-10-22
  • 韩国烧酒还喝吗?口感咋样?喜欢酒的朋友必看

    韩国烧酒是一种传统的韩国白酒,在韩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人们提到韩国烧酒时,他们常常会说到“막걸리(Makgeolli)”,这是一种传统的米酒,口感清爽,是韩国人们非常喜欢的饮品。而除了米酒之外,韩国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烧酒,如“소주(Soju)”、“청하아이스탁(Chung Ha)”等。 首先,让我们来聊聊“막걸리”。它是一种以大米、糯米或小麦为原料经…

    2023-05-13
  • 真正的独身主义者都是什么心理?

    有人说哲学界普遍存在厌女主义的倾向,这个嘛,不好说厌女,但大哲学家里面奉行独身主义的确实还不少。当然了,倒也不是这些哲学家们异于常人,没有性欲,主要是出于偏见和精神原则让他们克制着本能冲动。这里举几个有名的“单身人士”。 康德 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有思想的人之一。然而他本人却是个宅男,一生中的大多数…

    2022-09-2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