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的人心理缺陷有哪些?盘点杠精的心理特征

心理学上有个有趣的效应,被称之为“达克效应”。

什么意思呢?

指的是:知识程度越是丰富的人,往往越谦卑谨慎;而没有见识的人,往往狂妄自大。

其实,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

他们过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是“水平线之上”甚至超过水平线许多。

实际上,他们总是处于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

而达克效应,就很好地说明了“杠精”的存在。

现实中,总喜欢跟你对着干,喜欢抬杠,喜欢挑刺儿的人,被称之为“杠精”。

而在网络上,杠精有另外一个名字“键盘侠”。

抬杠的人心理缺陷有哪些?盘点杠精的心理特征

“杠精”指的是那些喜欢在各种场合找茬、挑刺、抬杠的人,他们喜欢在互联网上与人较劲,通过阴阳怪气、偷换概念、人身攻击等方式击败对方,满足自己的优胜感,提升自己在互联网上的存在感。

一、杠精的心理特征

1. 自我肯定:杠精往往具有很高的自我肯定感和自我优越感,他们永远相信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坚信自己比他人更有见地,并且认为跟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都是错的,跟自己不一致的人都是傻波依。

2. 自我满足:杠精不仅仅是为了争论的乐趣,还因为他们追求胜利的快感。他们喜欢通过打破别人的观点来展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喜欢看到把别人呛到无语或者发怒的样子,以此来获得优胜感和优越感。

3. 控制欲强:杠精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望,他们希望自己的观点被他人所接受,希望自己的观点能统一网络,希望所有人都信奉自己的观点,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就是最大的权威,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反驳,并且恨不能把反驳自己的人都掐死。

4. 缺乏共情:杠精往往只注重自己的观点,缺乏对他人看法的理解和包容。他们更关注于辩论的过程和结果,而忽视了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也从不尊重别人的人格和立场,上来就攻击,更不会接受别人和反思自己。

5. 忽视事实: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杠精常常会忽略或歪曲事实,以符合自己的论证逻辑,选择性地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胡搅蛮缠地没有逻辑地信口雌黄,无理闹三分得理不饶人。

6. 喜欢挑刺:杠精善于挑剔和发现别人的错误和矛盾之处,甚至故意曲解别人的观点,阴阳怪气、偷换概念、转移话题、人身攻击是常用手段,以此作为争论的资本和优势。

二、如何对付杠精

对付杠精需要一些技巧和智慧,以下是一些建议:

1.保持冷静:杠精往往通过引起他人的情绪来获得满足感,杠精往往会故意激怒他人,使对方失去理智,因此保持冷静是应对的首要原则。不要对杠精的挑衅和争吵作出过激的回应,保持理性和平静。

2.确定目的:在回应杠精时,明确你的交流目的。如果对方表现出交流的善意,可以与之沟通和交换观点,如果对方表现出明显的恶意,可以直接无视或者拉黑,如果对方的观点具有典型性或者有回复的必要,可以适当回复,如果你认为争论是无意义的,可以选择不去回应,避免被卷入无休止的争论。

3.避免与之争论:与杠精激烈争论只会让局势更加恶劣,逐渐升级,而且也绝对辩论不出什么结果和共识,因为他们极少愿意承认错误,与之辩论只会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因此,最好的方法是避免与杠精进行争论,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无意义的争论上,尽量把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或者选择无视,或者直接拉黑。

4.讲究策略:幽默是化解争议和缓和紧张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适当的幽默来化解杠精的攻击,运用夸张归谬法,或者举出典型的反例,可以打破对方的推理链条。

5.避免人身攻击:表达你的观点时,要强调建设性和积极性,要注意就观点讨论观点,避免出现攻击或针对个人的言辞。杠精常常进行人身攻击,不要被他的言论和情绪影响甚至裹挟,保持镇定、理性和风度。

总的来说,处理杠精需要平衡沟通和自我保护的需要。最重要的是,保持尊重、理性和建设性,不让杠精的行为影响你的情绪和交流。

三、杠精心理的形成与避免

1.环境与个性:杠精心理的产生,既与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有关,也与社会大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杠精们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家长过于严格的管教,导致他们内心压抑;另一方面,社会竞争激烈,一些杠精们可能会通过挑刺、抬杠等方式吸引他人注意,进而达到提高自己知名度、获取利益等目的。

2.自卑与偏见:杠精们的心理其实很复杂。他们可能因为自卑、压抑等原因而产生攻击性,也可能因为想要吸引他人注意、提高知名度等而表现出挑衅、抬杠等行为,更多的是因为无知、偏见而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在互联网上,他们可能觉得可以隐身,无所顾忌,因此更加放纵自己的言行。

3.如何避免成为杠精:杠精心理虽然复杂,但也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别人的观点,不随意攻击他人,不将话题转移到与主题无关的地方。在互联网上,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过于表现出攻击性或挑衅性。

本文来自作者:心理学知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yinn.net/205184.html

(1)
心理学知识的头像心理学知识订阅会员
上一篇 2023-09-04 下午4:39
下一篇 2023-09-04 下午8:00

相关推荐

  • 用不要不要不要只要造句子(短句精选篇)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不要生气,只要我们沿着人生的光辉走,就会迎来光明的明天! ​ 我们不要战争,不要死亡,不要哭声,只要和平。 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自怨自艾,不要自暴自弃,只要坚持到底,你就有可能成功 !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你必须选择一条路。当你为未来困惑迷茫时,不要气馁,不要逃避,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并为之努力奋斗,…

    2023-04-19
  • 真正的教养,是装不出来的

    1、教养是人前的约束,更是人后的自律 什么是真正的教养?看过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实验人员在街角安装了摄像头,每个走过的人都很安静优雅,甚至还会捡起地上的垃圾;可当监控被收走后,地上多了不少的垃圾。 在人前,每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展示出自己美好的一面,但真正的教养是装不出来的,它是人前的约束,更是人后的自律。最高级的教养,就是恰到好处的让人舒心,无需提醒的让人…

    2022-06-15
  • 网络梗:6块钱的麻辣烫是什么意思?

    网络梗的由来: 1、6块钱麻辣烫,网络流行词,意思是表示廉价的约会,有调侃异性的意思,多为男性向女性发出,出自贴吧的一个梗。 2、事情是这样的,一个网友在贴吧发了个贴,六块钱麻辣烫原帖是这样的:“王八蛋,我从青岛坐飞机去找你,晚上请我吃6块钱的麻辣烫,网恋不靠谱!!” 此帖一出,立即引发轩然大波,各大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纷纷转载“男方请了一顿6块钱的麻辣烫…

    2022-09-13
  • 标准《弟子规》朗诵全文(弟子规完整版全文解释)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约作于康熙年间 ;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 。清朝时,《弟子规》被朝廷高度重视,被定为幼学必读教材,并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读弟子规就是一种能让现代人静心的方法。读诵过程中一边读一边反思自己,这个过程让精神回归自我,不要向外驰骋,其本身就是练习内心的宁静。这个假期,自己…

    2022-09-28
  • 仓央嘉措《十诫诗》完整版(十诫诗表达什么意思)

    这首绝美之作名叫《十诫诗》,爱诗的朋友或许并不陌生。原诗本来没有名字,全诗也只有两句,网友们仿了后面8句,没想到却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让很多人以为这10行诗都是仓央嘉措写的,并给它安上了现在这个名字,全文如下: 十诫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

    2022-10-2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