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旧事》读后感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从没向往过海洋,也从没向往过沙漠,我从没想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因为我住在山里,就已经足够。”

《山中旧事》读后感
《山中旧事》读后感

读一本书,看到“小时候”如何如何,我会暗嘲作者语言的不讲究,词汇太水。不过,书还是要分分类的,面前有一本《山中旧事》,正文里句子打头的都是“小时候”: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晚上,爷爷从矿井回家,浑身都是黑煤灰,只有嘴唇是干净的,他就用双唇亲吻我的额头。”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们甩着毛巾,走过牧场、穿过森林,来到一片又黑又满是泥沼的水潭……”

正文用五号字体,一页A4纸就打完了——它是个绘本,首版距今有三十多年了。写字的叫辛西娅·赖兰特,配画的是一位名叫黛安娜·古德的美国资深插画师,她用落叶黄给每一帧画面定下怀旧的调:煤气灯打亮的夜里的房间,茶壶、碗柜、人的头发、桌椅、地板、木桶、灌木、远处房舍的阴影,俱是深浅不一的黄,向外扩散汇入了背景里暗绿色的松林。画面上能看见细腻朦胧的笔触,每个人物,孩子、老人、邻居,都在不露齿地微笑。作者把童年描绘为安谧的山居岁月,那里所有的美丽、孤寂、欢乐和恐惧都可以用来怀念。

绘本很薄,翻到最后一页,仍旧是回忆中的图景:小女孩,落叶黄色的头发,坐在落叶黄色的两根木柱前面、落叶黄色的木阶梯上,手底搁着一本图画书:必须是书,不能是掌上电脑什么的。她身后的门廊正对着另一侧墙壁的窗户,窗里映出房后绿色的树木。结束语:“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从没向往过海洋,也从没向往过沙漠,我从没想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因为我住在山里,就已经足够。”

情感之真诚,和语言的节制上,欧美绘本远胜中国本土的绘本。欧美作者都知道童年脆弱易逝,他们小心谨慎地,像保全一个鸡蛋一样保全一个梦想,让纸上的现实介入书本之外的真实,但有时,他们也会把蛋壳磕破一点,然后,此类绘本就会被誉为“适合0~99岁”。

绘本里的故事和道理都很简单,因为它对书本之外的世界和经验做了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浪漫化。它去掉了拖泥带水、不堪入目的根部,筛选出了光亮的尖端,让孩子一口口吃下去;它强化了童年所体现的那些价值,将它们同成人认清的事实分离开来。不过,孩子什么时候会意识到,画面里满脸黑煤渣的爷爷,也许一生的愿望就是离开山区,而温暖的山间小屋里的老人,终有一天会拿不动一杯热可可?

《山中旧事》是个功能性的文本,写和画的是在阿巴拉契亚的童年,抽离了山居所有具体的背景,像照片一样,把头脑中闪光的内容刻画下来,也许读过它的人,就会把作者对那个地方的回忆当作一个普遍的东西。我小时候——这三个字绕都绕不过去——没有“绘本”可读,而成年以后,我毫无障碍地进入到别人的旅行记里,和那些描写世界上真实发生的事、真实的人心的文字之中,脚跟着陆在坚硬的地面之上。

再回看《山中旧事》,就觉得其实不需要磕破鸡蛋,书中的插画已经够忧伤了。黄色和绿色里是淡淡的怅惘的颜色,远处灰蒙蒙的效果强化了时间的距离,老人的笑,邻居的笑,弯腰吻的爷爷,被妈妈裹在大毛巾里的孩子,奶奶砍死大蛇后,四个孩子把蛇绕在脖子上站成一排合影,脸颊上飞着傻乎乎的豪迈。弟弟在深水潭里接受了洗礼,作者写道:“他的白衬衫湿了,紧紧地贴在身上,那一刻奶奶哭了。”喜悦和忧伤其实一直就混合在一起,到这里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绘本之外,今年还读了两本关于山居的书,恰好居住地点也都在美国,一本是自然文学的名著,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另一本名气略逊:伊莎贝拉·博德的《山旅书札》。缪尔记录的是1869年夏天,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山谷作自然考察的成果,在那里,与他同行的是一位能干的牧羊人迪兰尼,缪尔称他为“堂吉诃德”,因为他的侧面“锐利如刀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胯下马肩上枪,赶着羊群穿溪过涧去吃牧草。

我边读边想,这位缪尔倒是真的沉浸在理想中的儿童心态里面,周围发生的一切,他都视为美好天地的注脚。他总是搜索枯肠地赞叹谷地的风光旖旎壮阔(但并不务虚,因为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创建人)。对土地的爱,在这本书中渗透到了每一个字里,比如在林间露宿,树枝是“细致馥郁、宛如丝绒”的,小溪“如瀑布般轻吟悦耳的催眠曲”,清凉的溪水往峡谷里去,“兴高采烈地往前冲”,在夜深时,它又“像是一道黑暗中的白彩”,即使河边的小鸟都自由自在,欢快极了。

苏珊·桑塔格有一篇访谈,内中几句话触动了我:“我们脑中都有一种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观念。”儿童应被局限在一个范围里,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所说,隔绝在被成人自由掌握的秘密知识之外,但桑塔格说,这种区分也许只是人为的,“对于哪些事是孩子该做的,哪些事是成人该做的,我们不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童年就该有一些让成人幻想的特质:儿童应该开放、天真、脆弱、对任何事物都敏感……这些都是可贵的价值,既如此,绘本是不是应该打开一个出口,让儿童可以惊醒和释放他们的脆弱呢?

但这件事早晚都要发生,绘本也不是什么万能的缓冲或保护装置,依然是桑塔格说过的:上了一点年纪后,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过得惨兮兮的了。

缪尔出身显达,大半生名望很高,是19世纪一个惯于洋洋自得的美国人,而《山旅书札》写的旅行,比缪尔的约塞米蒂之行要晚十四年,地点则是科罗拉多州境内的落基山脉。伊莎贝拉·博德是个42岁的英国女子,旅居人迹罕至的埃斯特斯公园,时间也差不多是三个月。女性的笔法与男性相比,细腻程度犹有过之。博德虽是英人,却担忧美国西部山区人心的败落。她看到了“绝迹的童年”:“我从没见过一个真正的儿童,他们都只是小大人,有着贪婪自私的恶习,十岁就完全脱离父母独立。他们成长的环境教会他们的是贪婪、邪恶,以及不敬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导致任何甜美的事物在这里都像是沙漠中的花朵……”

链接:https://www.yyinn.net/3007.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4)
读书笔记的头像读书笔记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19-09-03 下午9:55
下一篇 2019-09-09 下午5:31

相关推荐

  • 青少年抑郁症的病因里,家长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刚刷到一个医生复诊患抑郁症的孩子,小孩在看书,医生说“这孩子真用功。”表扬了她,然后她母亲紧接着说了句“用功,假用功。”言语里那股子说反话,鄙夷嘲讽的味道真的太熟悉了,医生急得跳脚:“又说了又说了……”无奈,真的就是无奈,无论怎么叮嘱,他们还是忍不住要去用这种讥讽的语气和孩子交流,医生们辛辛苦苦修修补补把孩子的心理问题救回来了,家长一句话,前功尽弃。 就算是…

    2020-09-15
  • 「漂流本」第23站:人活一世,快乐最重要

    承诺 攀枝花 我**,太久没写字了… 直接回答问题 1、18年的小目标还是完成了,看了自己喜欢的音乐节和livehouse,体验了一把志愿者,还是觉得挺满足的。2、19年的小目标?嘿嘿,当然是能继续看自己喜欢的音乐节和livehouse,看草莓和MDSK,最想看的还是小白哥的江小白音乐节,如果演出地点不是很远的话,不说了,买票吧。3、一定要去的地…

    2019-08-16
  • 知青苦还是农民苦?(来自一位农民后代的疑问)

    摘要:同样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不厌其烦地来展示当知青时的苦难呢?因为他们天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珍珠,因此才毕生都有被埋没了几年的痛苦。不能因为农民吃苦惯了成自然了,只对自己的知青苦难经历喋喋不休。知青比农民还苦吗?我想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会说没有。 电视剧《知青》在大台黄金时段热播,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不外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吃苦耐劳,战天斗地,改…

    2021-12-03
  •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

    “喜欢的反义词是什么?” “讨厌啊。” “那你有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东西吗?” “有啊,很多。” “那你有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吗?” “那,一定是陌生人吧。”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架天平,上面权衡着各种各样的人事物。只是当人遇到人的时候,这架天平很难保持平衡。 举个栗子,你自己和你自己相互对照。当你觉得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你自己是能明显感觉到的。一般你都会觉得开心或…

    2019-08-16
  • 家长如何和孩子沟通,父母身教重于言传!

    周国平说:“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这就是把孩子看作为一个灵魂,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2018-11-1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shopee入驻流水的头像
    shopee入驻流水 2021-08-02 上午12:23

    多谢好文章,多些这种文章真不错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