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追求诗与远方的年轻人,如今都怎么样了

前几年有个词语特别火,“诗和远方”,仿佛一个人要是不追求它就太庸俗了,国内国外旅游市场的火爆更是让很多年轻人蠢蠢欲动,想在生活之外寻找生活。

诗与远方
诗与远方

“诗和远方”指的是理想生活,它在网络上的火爆来源于由高晓松作词,许巍演唱的歌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眼前的苟且”无非是现实中为名利所困的每个你每个我。

于是我们看到有人穷游,有人工作半年旅行半年,总之不管经济情况如何,旅行的事情不能耽搁,而且把旅行这件事摆在一个特别高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也要认真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追求诗与远方,还是因为看了几个旅游广告一时冲动,觉得自己也非去不可,或者归根结底只是想找个借口逃避现实的压力。

毕竟太多人出去转了一圈,发现自己的心灵并没有得到净化,舟车劳顿并不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回来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也没有变少。

最好平常心看待这件事,大部分人都是俗人,自己写不了诗,也没真正看过几本诗集,背过的诗还停留在读书时代。

去旅行无非这几个目的: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稍微解放出来,放松一下身心;去看看别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增长见识。

归根到底,旅行是一件和吃饭、穿衣一样简单的事情,绝大部分人在物质层面体验它,很少有人把它提升到精神的层面。

现在这个词没那么火了,估计很多人想明白了,如果不在刚毕业的时候努力工作挣钱并挣得一张房票,而花太多时间和钱在旅行上,这个爱好又没有给自己带来收入,大概率比同龄人落后了一个身位,而随着房价的走高,差距会越拉越远。

谈房子只是打一个比方,还可能错过了别的东西,比如职业技能的提升,更多可用于投资的资金等等。

古往今来,不论中外,年轻人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而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资讯越来越发达的社会,一切矛盾都被放大了,生活压力似乎无处不在。诗与远方就成为了很多人逃脱现实压力的一个借口。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放下一切,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但真的有诗与远方吗?

真正的诗人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在一百多年前的奥地利,有一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 他喜欢诗歌,却不得不在一所军事学校读书,将来还要被分配去偏远的军营,终日面对大海和高山。

总之工作和他的兴趣完全是两回事,一个要求感性和自由,另一个强调理性和服从。

他在格格不入的大环境中体会着深深的的寂寞和哀愁。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德国大诗人里尔克写的诗集,他知道里尔克也曾和他读过同一所军事学校, 那诗人是如何度过度过这段生涯的呢?

这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给诗人写下了一份信,作为诗人和前辈的里尔克是怎么回复这位年轻的诗歌爱好者呢?

里尔克一共给他回了十封信,回答了困扰年轻人的许多问题。关于诗与艺术、关于爱情、关于寂寞、关于职业、关于艰难等等。

里尔克既是一个感性的诗人,同时也是深刻的哲学家,对生活,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让这个年轻人继续在军营生活,告诉他工作是独立的开始,由此他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所有事务,以此为起点再开展自己的人生。

他告诉这个年轻人,任何一份工作都要受很多旧日习俗的影响,换一份工作不见得就能改变什么,甚至不工作同样也要遇到很多问题。

一个真正的诗人却比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要理性,或者我们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不必去别处寻找生活,就在此时此地,一个内心充满诗意的人,在最琐碎的生活中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本质。

这个年轻人最后既是一个军官也是一个诗人,他说“生活把我赶入了正是诗人的温暖、和蔼和多情的关怀所为我防护的境地。”

青春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但青春同样是脆弱的和易逝的。前者被过多强调了,而后者才更常见。毕竟春天更多的是风和雨,阳光明媚的日子反而更少见,年轻人内在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却被习俗的泥浆包裹着,会遇到很多冷漠和误解,每一代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多问题。

梵高有一副名画《春》,在一座房子面前有一颗桃树或杏树,上面稀稀疏疏开了几朵花,饱受凄风冷雨的侵袭,这才更符合春的实际。

我们的时代对年轻人的问题给出了很多浅薄的答案,年轻人需要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不能被“诗和远方”几个字给糊弄了。

像里尔克这样一个天才横溢的诗人,他的梦想也不过是有一栋乡村别墅,而他能居其一间罢了。

而现在的人大约既希望拥有大城市的繁华,又幻想田园生活,却不敢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去,太患得患失,所以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焦虑。

读诗也好,去远方也好都不能帮到他们,因为这些行动很多时候都流于表面,不曾真正触动他的内心。

里尔克的文章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启发,过去它曾帮助过这个年轻的诗人卡卜斯,如今同样能帮到更多的年轻人。

用卡卜斯的话说,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下面的文字都引自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

1.“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一切的疑难要多多忍耐,要去爱这些「问题的本身」,像是爱一间锁闭了的房间,或是一本用别种文字写成的书。现在你不要去追求那些你还不能得到的答案,因为你还不能在生活里体验到它们。一切都要亲身生活。”

2.“艰难的生活永无止境,但因此生长也永无止境。”

3.“你不要相信,那试图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有许多的辛苦和悲哀,他远远地专程帮助你。不然,他就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4.“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请你相信:无论如何,生活是合理的。”

5.“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怎样生活,都能不知不觉地为它准备;每个真实的生活都比那些虚假的、以艺术为号召的职业跟艺术更为接近,它们炫耀一种近似的艺术,实际上却否定了、损伤了艺术的存在。”

如果有可能,读者可以亲自去读一下这本书,相信我,它给你的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

文/丁忆坤

客栈笔记:午后,一个人窝在阳台的椅子上,抱着猫,喝着咖啡,暖风吹过脸颊,树叶沙沙,屋檐的风铃随风发出悦耳的声响。当火车驶过,一人一猫,岁月静好。只要心怀诗与远方,再寻常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风景。愿阳光温和,微风不噪。愿时光清浅,不负流年。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如果没有,愿你成为自己的太阳。

链接:https://www.yyinn.net/4235.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3)
小二的头像小二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0-10-15 上午11:34
下一篇 2020-10-23 下午8:18

相关推荐

  • 你好吗,我很好

      你知道吗,这一个月里,我常常在心里说很多很多话给你听,火车上可爱的阿姨,陌生的站台,舒服的天气,这些,在我的心里和你分享了很多很多,闭上眼睛,纵然在狭小的车厢也能心灵感应得到。 可是,听着凄美而忧伤的旋律,心开始痛了起来。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开始了我不绝的思念。 我们有多久没见了,你好吗?你还在忙吗?你的心情还是那么糟糕吗?鬼使神差我又拨通了你的…

    2018-04-17
  • 身处艰难时刻,尽量去关注身边的人吧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整个世界停了下来,匆忙的人生,匆忙的社会,成了慢节奏播放的电影。听网友们讲了身边疫情阴影下受影响的工作和行业。身处艰难的历史时刻,尽量去关注身边的人吧。 匿名黏贴一些评论: “年前辞了工作,本打算年后找,但赶上疫情,面试机会很少了,招聘网站上好多职位都是虚挂。” “大学城周围的店受影响可能比居民区的多很多。” “大学附近的外卖倒闭了。” …

    2020-03-24
  • 情感故事:看不见的女朋友

    有一年圣诞节,室友和女朋友约会去了,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把浴室的灯打开,把热水打开,浴室里就雾气腾腾透出光亮,像一个神迹显现。我在隔着一个客厅的房间里上网,发帖子,发微博,假装自己正在等一个女人洗完澡,出来陪我做爱,但其实水是我开的,浴室里没人。我的室友回来了,带着一个女孩,他很吃惊的看着浴室。你带了人回来吗? 我应该诚实,但真相太可悲了,我说是的,我带了人…

    2022-09-30
  • 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

    文/可沫 “你怎么把我屏蔽了?”“我没有屏蔽你,是我没有朋友圈。”最近,这个段子在网上掀起了一股浪潮,说出了无数人的现状。不久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在演讲时公布了一组数据。平均每天有10.9亿的人打开微信,有3.3亿人进行视频通话,有7.8亿的人打开了朋友圈,却只有1.2亿人发表朋友圈。从数据可以看出,有大概9.7亿人不发朋友圈,而其中3.1亿人不用朋友圈,6.…

    2023-09-04
  • 我坚信那不是幻觉,而是一次道别

    那是一个燥热的夏日傍晚。 我跟姐姐急不可耐地扒拉了几口晚饭,就慌慌张张地端着小马扎出门,结伴步行去隔壁大队等着看露天电影。乡下的娱乐节目非常匮乏,电影放映队能来一次,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快活得简直像要过节。我们姐弟俩必须抓紧时间,才有机会抢个稍微好点的观影位置,不至于像上次那样,全程只能看到前排男女的后脑勺。许是走得太急,半路上,我的肚子疼了起来。我把小马扎扔…

    2020-03-0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