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3月22日,为共和奔走的宋教仁逝世

宋教仁
宋教仁

1913年3月22日(农历1913年2月22日),为共和奔走的宋教仁逝世。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遁初,号渔父,汉族,湖南桃源人。1913年被暗杀于上海,享年三十二岁。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上海火车站,应袁世凯急电相邀,北上共商国世的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黄兴、于右任、廖仲恺等友人陪同下刚出休息室,不幸中枪!

1913年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年仅31岁。临终前他有三事相嘱:第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第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第三是诸君仍当努力进行,幸勿以我遭不幸,致生退缩,放弃国民责任。我欲调和南北,费尽苦心,不意暴徒不谅,误会我意,置我死地,我受痛苦,也是我自作自受呢!”宋教仁遇刺殉难,举国震惊,群情激愤,纷纷要求尽快缉拿凶手,特别是黄兴、陈其美等同仁志士,更是怒发冲冠,发誓报仇雪恨。

孙中山挽联称宋教仁:“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黄兴在挽联中写道:“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赵秉钧,我说却是袁世凯。”

章太炎在《民国报》、《神州日报》评点孙中山只是“元老之才”,“至于建制内阁,仆则首推宋君教仁,堪为宰辅”,“谓总理莫宜于宋教仁”。

蔡元培在《我之历史》序言说:“(同盟会)其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居少数。抱此计划而毅然以之自任者尤居少数,宋渔父先生其最著也。”

客栈笔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宋教仁虽然一生短暂,但赢得各方赞誉,章太炎跟孙中山矛盾很深,但对宋教仁评价却很高。章太炎公开说他很有才华,堪当重任,能做总理。包括立宪派人士,在宋教仁死后都赞他为“民国柱石”、“巨星陨落”。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宋教仁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实现……宋氏所设想的选举、政党、国会及其与行政之间的关系,都一一付诸东流……”

链接:https://www.yyinn.net/4724.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1)
图说的头像图说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1-03-22 下午4:10
下一篇 2021-03-22 下午5:07

相关推荐

  • 图片故事:每个宿舍都有一个这样的人

    如图,你上了学校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原来有很多不那么为别人着想的人,而你从小被教育得来的素质,却不允许你以同样的“吵闹”回应别人。 客栈笔记:每个宿舍里都会有这样的人,有的不顾及他人、有的又生怕打扰别人。从价值观的方面去考虑,后者的行为毋庸置疑这是对的,但也不能盲目的这样想,否则就会很容易陷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习惯性的讨好别人,妥协于人,最终却委屈了自己…

    2020-03-27 图片
  • 致敬!疫情“守护者”,西安某村头冬夜里的那束光

    图片故事:地冻天寒,他依然坚守在严寒中,守住疫情检查安全这个关口,就是守住了大家的健康安全。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真情,打心眼里感谢他们。 客栈笔记:正是有这么多人负重前行,才为我们撑起了静好岁月。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做一个有责任有智慧的担当者。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过不了的坎坷。西安,加油!

    2022-01-05
  • 图片故事:30年代,万丈悬崖上以铁索为桥的僧侣

    图片故事:1930年,四川江油一座山顶寺庙中的僧侣,以铁索为桥。虽凌空万丈,却神色若定,步伐稳健。犹如武侠小说中的世外高人。 万丈悬崖上以铁索为桥的僧侣

    2019-09-21
  • 图片故事:记忆里消失的绿箭口香糖

    「图片故事」“小时候旁边的小卖部放东西的桌子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绿箭展示台。那时候太矮了,从来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出来。后来知道了,它也渐渐消失不见了” ​​​​ 每个人都有一些儿时的记忆,记忆里总有一些难以割舍的事与物,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突然长大了,但记忆中怀念的事物再也看不到了。

    2019-05-06
  •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誉满天下,却晚景凄凉……)

    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康乐园东南区1号,在这栋百年建筑里,一代大师陈寅恪度过了生命中的最后20年…… 在战争中颠沛流离 1925年秋,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先后受聘于此。1926年8月,陈寅恪告别长达16年的海外游学生涯,从德国回来,抵达清华园,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的最后一位。陈寅恪时年仅36岁。   但是,仅仅一年后,…

    2022-07-2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