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苦还是农民苦?(来自一位农民后代的疑问)

摘要:同样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不厌其烦地来展示当知青时的苦难呢?因为他们天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珍珠,因此才毕生都有被埋没了几年的痛苦。不能因为农民吃苦惯了成自然了,只对自己的知青苦难经历喋喋不休。知青比农民还苦吗?我想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会说没有。

知青下乡
知青下乡

电视剧《知青》在大台黄金时段热播,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不外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吃苦耐劳,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斗私批修,出力流汗,受压委屈,还加了点独特胡椒面——在中苏边境站过几天岗、放过几天哨、开过几次枪。当然,还有爱情误会呀、出身成分呀什么的。讲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峥嵘岁月、艰难历程之后,最后仍是一个光明而豪迈的结尾——痴心不改,青春无悔。

知青比“纯农民”还要受苦吗?恕我愚钝,我想来想去几昼夜,得出的结论是:知青只不过是当了几年“临时农民”罢了,远远没有农民在那个年代吃的苦多、受的罪大。

众所周知,成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6年开始的。而1966年前的几年呢?中国部分乡间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从1966年知青下乡始到1980年正式停止知青下乡止,中国的农村虽然生活非常苦,但起码并没有再发生饥荒现象。

有些知青们感到悔恨、懊恼或者憎恨的,说穿了主要有两点:一是觉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无必要而不是像伟大领袖说的那样“很有必要”;二是觉得尽管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但却是“大无作为”,不是像伟大领袖说的那样“大有作为”。他们的恼怒、厌恶其实都来自于内心的上当感与受骗感。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知青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的生活又该如何形容呢?农村也照样有大量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日子艰苦不艰苦,精神苦闷不苦闷,谁又想过、问过、反思过呢?

其实,在那个特定年代背景下的农村,知青们很有几分令人羡慕。

首先,他们在政治上是优越的。因为,知青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很光荣的身份。他们离城出发时,是锣鼓喧天、披红戴花欢送的;他们入乡进村时,是彩旗招展、鞭炮齐鸣欢迎的。而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以后返乡,完全是灰溜溜地贴着墙根走,尴尬得像只老鼠。知青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评奖评先、入党提干、招工参军样样优先,只要稍微干出点成绩,就能成为公社或县、地区劳模,甚至成为全国闻名的劳模,并走上领导岗位。比如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我们都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可谁听过、谁见过哪一级组织给农村回乡知青专门召开过表彰会评先会,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给他们开过哪一类政策优惠性口子?根本没有。可是,难道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回乡知识青年吗?

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

其次,他们在经济上是优渥的。据我所知,虽然全国对知青没有统一的政策,但善良纯朴的基层干部、乡间百姓,对这些细皮嫩肉的城市娃娃们疼爱有加,高看一眼。下乡知青还未到,公社干部就三番五次地来召开社员大会,要求我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爱护他们,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干部们更是像迎亲人、过节日一样,亲自带领棒劳力为知青们建新屋、粉新房,简直就像迎接远方失散多年的亲儿子回家一样。就说电视剧《知青》中的那一群人吧,他们在北大荒种地是有工资的。工资是多少钱呢?普通战士的工资比排长只少五元。要知道,那个年代兵团排长是参照部队23级干部管理的。也就是说,兵团战士一下乡就能享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其他地方对知青是如何优待、关照的,我不甚清楚,但起码有一点——不会虐待他们。

第三,知青们生活上是优越的。还拿我们村的知青举例吧。村里不仅建了知青点,而且还给他们配足了相对多的细粮白面。当时正值壮年的我的老母亲,由于根正苗红有幸被选拔去给知青点做饭。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村中坎坷的土路上,从村西到村东,夜里我拉着母亲的手臂去知青点的食堂给他们发面,凌晨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给知青们蒸白面馍。不是我多么孝顺懂事,而是我内心里有自私的想法,想借机偷吃一点知青们的剩米饭剩馒头。因为在我们家,除了过年过节时能吃上几顿白面馍外,平时是见不到这些东西的。

知青爱情故事
知青爱情故事

还有,知青在爱情上是优先的。知青与知青之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自不待言,因为那叫立志“扎根农村”;知青与乡间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般的美貌村姑恋爱、结婚,那叫发誓“热爱农村”,都是要被树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奖励的。而农村青年与下乡女知青恋爱、结婚,除了要承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世俗道德风险外,甚至还得承担实实在在的法律风险——轻者批斗判刑,重者枪毙丢命。罪名很简单——流氓成性,玩弄知青,破坏上山下乡政策,等同于“反革命分子”。而下乡男知青与美貌村姑的结局如何呢?许多人是时机一到,拍屁股走人。电视剧《孽债》,名歌曲《小芳》中,已委婉地说得很清楚了。

在那个年代,老农民吃的苦肯定要比知青们吃的苦多得多。我这个小农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家庭的生计分忧了——冬天拾柴火搂树叶,供祖母烧火做饭用;春天割草喂自家的猪、羊或生产队的牲口来挣工分;夏天参加“三抢”、下田插秧。总之,所有的农活都得干。因为,我和我们这些纯农民的后代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什么意思呢?就是十岁之前就得干活了,十岁以后,就应该自食其力了。我还记得,冬天脚手被冻裂的口子,被大人们形容像小孩的嘴一样又红又长。我家在农村不是最苦的,反而是当时全村人都羡慕的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在家种田的“一头沉”家庭,比我吃苦更多,受罪更大的农村人多得是。

不可否认,知青中间确实有许多非常讲政治求进步、有人品有道德、肯出力肯流汗的好青年,但成千上万知青中也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偷鸡摸狗、滋事打架的混世魔王——农忙时装病,过节时返城。仗着身份动不动就和基层干部吵架,甚至与农民打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知青中的好孩子,知青对农村办的所有好事,哪怕是丁点的好事,农民们都还记得,并念念不忘;知青中的坏孩子,知青们的恶作剧,农民们却早已忘了。

同样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不厌其烦地来展示当知青时的苦难呢?因为他们天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珍珠,因此才毕生都有被埋没了几年的痛苦。不能因为农民吃苦惯了成自然了,只对自己的知青苦难经历喋喋不休。知青比农民还苦吗?我想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会说没有。

作者:孙振军

本文摘自:《西安晚报》

客栈笔记:其实不论怎么说,只要在农村待过,亲身就体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天下还是农民最苦。这绝对是真的。

相关阅读:《知青下乡害了一代人》

链接:https://www.yyinn.net/5286.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8)
小二的头像小二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1-12-02 下午9:27
下一篇 2021-12-05 下午3:52

相关推荐

  • 恨不得一夜白头,与你永不分离

    下午无事,躺在阳台的飘窗上听着音乐,晒着不是很刺眼的太阳,突然耳机来来回回总在你的录音之间徘徊。每次听你的声音心里的感觉都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发呆之际听到了这么一句:“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大脑嗡的一下,回忆炸开了锅。 我们好不容易我们身不由己我怕时间太快不够将你看仔细我怕时间太慢日夜担心失去你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 有时候我迷恋时间,我觉得幸…

    2018-01-19
  • 每个人的婚姻都是千疮百孔

    昨天头条里有一个关于“如果有来生,你还愿意和现在的配偶结婚吗”的问卷调查。 我回复的是“不愿意。那多没意思。好男人多的是,又不是他一个,和这个过了几十年已经过够了。” 后来我浏览了其他人的回复,突然想笑——一列一列的回答中几乎都是“不会!”然后再列举对方的可恶,那种厌恶近乎咬牙切齿,无论当初是一见钟情的还是青梅竹马的,媒妁之言的更是想形同陌路,有的甚至是“来…

    2022-11-03
  • 楼下小卖部的老板

    楼下小卖部的老板总是对人爱答不理,说话也含糊不清。 每次见他,他都搬一个小板凳坐在那里,对着台十一寸的电视看《还珠格格》。我特别不爱去他那儿买东西,别家老板都健谈勤快,哪儿像他,除了看剧,别的事情压根不关心。但他家的东西便宜,一盒软玉少五毛,所以爷爷总是差我去那儿买烟。 那天爷爷来家里,烟抽光了,又让我去买。我没洗头洗脸,只好硬着头皮,带了个口罩匆匆下楼。小…

    2019-11-05
  • 真正靠谱的人: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靠谱,是与人相处的高配。 因为聪明的人很多,靠谱的人却难寻。 有人曾经说过:“做事要找靠谱的人,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和靠谱的人共事,你会感到踏实和安心; 和不靠谱的人共事,你只会感到忐忑和不安。 怪不得有人说:“靠谱是一种稀缺品质,它往往自带安全属性。与靠谱的人相处,不用猜疑、顾虑,不用提心吊胆。” 因为真正靠谱的人,做起事来:事不拖,话不多,人不作。 …

    2022-06-22
  • (文言文)《陈实与梁上君子》原文、翻译及注释

    《陈实与梁上君子》是出自《后汉书》的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期一位叫陈实的古人发现藏在屋顶梁上的小偷后,通过巧妙智慧感染教化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后来人们把小偷便称为梁上君子。 原文内容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1)于梁上。实阴(2)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3)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

    2022-07-0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