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苦还是农民苦?(来自一位农民后代的疑问)

摘要:同样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不厌其烦地来展示当知青时的苦难呢?因为他们天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珍珠,因此才毕生都有被埋没了几年的痛苦。不能因为农民吃苦惯了成自然了,只对自己的知青苦难经历喋喋不休。知青比农民还苦吗?我想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会说没有。

知青下乡
知青下乡

电视剧《知青》在大台黄金时段热播,断断续续地看了几集,不外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吃苦耐劳,战天斗地,改天换地,斗私批修,出力流汗,受压委屈,还加了点独特胡椒面——在中苏边境站过几天岗、放过几天哨、开过几次枪。当然,还有爱情误会呀、出身成分呀什么的。讲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峥嵘岁月、艰难历程之后,最后仍是一个光明而豪迈的结尾——痴心不改,青春无悔。

知青比“纯农民”还要受苦吗?恕我愚钝,我想来想去几昼夜,得出的结论是:知青只不过是当了几年“临时农民”罢了,远远没有农民在那个年代吃的苦多、受的罪大。

众所周知,成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从1966年开始的。而1966年前的几年呢?中国部分乡间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饥荒。从1966年知青下乡始到1980年正式停止知青下乡止,中国的农村虽然生活非常苦,但起码并没有再发生饥荒现象。

有些知青们感到悔恨、懊恼或者憎恨的,说穿了主要有两点:一是觉得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无必要而不是像伟大领袖说的那样“很有必要”;二是觉得尽管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但却是“大无作为”,不是像伟大领袖说的那样“大有作为”。他们的恼怒、厌恶其实都来自于内心的上当感与受骗感。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知青的生活苦不堪言,农民的生活又该如何形容呢?农村也照样有大量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日子艰苦不艰苦,精神苦闷不苦闷,谁又想过、问过、反思过呢?

其实,在那个特定年代背景下的农村,知青们很有几分令人羡慕。

首先,他们在政治上是优越的。因为,知青在那个年代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很光荣的身份。他们离城出发时,是锣鼓喧天、披红戴花欢送的;他们入乡进村时,是彩旗招展、鞭炮齐鸣欢迎的。而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以后返乡,完全是灰溜溜地贴着墙根走,尴尬得像只老鼠。知青在农村生活的那些年,评奖评先、入党提干、招工参军样样优先,只要稍微干出点成绩,就能成为公社或县、地区劳模,甚至成为全国闻名的劳模,并走上领导岗位。比如邢燕子、董加耕、侯隽等。我们都是有一把年纪的人了,可谁听过、谁见过哪一级组织给农村回乡知青专门召开过表彰会评先会,或是在哪一个层面上给他们开过哪一类政策优惠性口子?根本没有。可是,难道那个年代农村没有回乡知识青年吗?

知青岁月
知青岁月

其次,他们在经济上是优渥的。据我所知,虽然全国对知青没有统一的政策,但善良纯朴的基层干部、乡间百姓,对这些细皮嫩肉的城市娃娃们疼爱有加,高看一眼。下乡知青还未到,公社干部就三番五次地来召开社员大会,要求我们尊重他们、善待他们、爱护他们,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的干部们更是像迎亲人、过节日一样,亲自带领棒劳力为知青们建新屋、粉新房,简直就像迎接远方失散多年的亲儿子回家一样。就说电视剧《知青》中的那一群人吧,他们在北大荒种地是有工资的。工资是多少钱呢?普通战士的工资比排长只少五元。要知道,那个年代兵团排长是参照部队23级干部管理的。也就是说,兵团战士一下乡就能享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其他地方对知青是如何优待、关照的,我不甚清楚,但起码有一点——不会虐待他们。

第三,知青们生活上是优越的。还拿我们村的知青举例吧。村里不仅建了知青点,而且还给他们配足了相对多的细粮白面。当时正值壮年的我的老母亲,由于根正苗红有幸被选拔去给知青点做饭。我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在村中坎坷的土路上,从村西到村东,夜里我拉着母亲的手臂去知青点的食堂给他们发面,凌晨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给知青们蒸白面馍。不是我多么孝顺懂事,而是我内心里有自私的想法,想借机偷吃一点知青们的剩米饭剩馒头。因为在我们家,除了过年过节时能吃上几顿白面馍外,平时是见不到这些东西的。

知青爱情故事
知青爱情故事

还有,知青在爱情上是优先的。知青与知青之间可以自由恋爱、结婚自不待言,因为那叫立志“扎根农村”;知青与乡间凤毛麟角、寥若晨星般的美貌村姑恋爱、结婚,那叫发誓“热爱农村”,都是要被树先进典型,受到表彰奖励的。而农村青年与下乡女知青恋爱、结婚,除了要承担“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世俗道德风险外,甚至还得承担实实在在的法律风险——轻者批斗判刑,重者枪毙丢命。罪名很简单——流氓成性,玩弄知青,破坏上山下乡政策,等同于“反革命分子”。而下乡男知青与美貌村姑的结局如何呢?许多人是时机一到,拍屁股走人。电视剧《孽债》,名歌曲《小芳》中,已委婉地说得很清楚了。

在那个年代,老农民吃的苦肯定要比知青们吃的苦多得多。我这个小农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为家庭的生计分忧了——冬天拾柴火搂树叶,供祖母烧火做饭用;春天割草喂自家的猪、羊或生产队的牲口来挣工分;夏天参加“三抢”、下田插秧。总之,所有的农活都得干。因为,我和我们这些纯农民的后代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什么意思呢?就是十岁之前就得干活了,十岁以后,就应该自食其力了。我还记得,冬天脚手被冻裂的口子,被大人们形容像小孩的嘴一样又红又长。我家在农村不是最苦的,反而是当时全村人都羡慕的父亲在外面工作,母亲在家种田的“一头沉”家庭,比我吃苦更多,受罪更大的农村人多得是。

不可否认,知青中间确实有许多非常讲政治求进步、有人品有道德、肯出力肯流汗的好青年,但成千上万知青中也有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偷鸡摸狗、滋事打架的混世魔王——农忙时装病,过节时返城。仗着身份动不动就和基层干部吵架,甚至与农民打起来。这么多年过去了,知青中的好孩子,知青对农村办的所有好事,哪怕是丁点的好事,农民们都还记得,并念念不忘;知青中的坏孩子,知青们的恶作剧,农民们却早已忘了。

同样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有的人还在不厌其烦地来展示当知青时的苦难呢?因为他们天然地把自己当成了珍珠,因此才毕生都有被埋没了几年的痛苦。不能因为农民吃苦惯了成自然了,只对自己的知青苦难经历喋喋不休。知青比农民还苦吗?我想所有知情而讲理的人都会说没有。

作者:孙振军

本文摘自:《西安晚报》

客栈笔记:其实不论怎么说,只要在农村待过,亲身就体会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天下还是农民最苦。这绝对是真的。

相关阅读:《知青下乡害了一代人》

链接:https://www.yyinn.net/5286.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8)
小二的头像小二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21-12-02 下午9:27
下一篇 2021-12-05 下午3:52

相关推荐

  • 吴克群《为你写诗》:在爱情中我们都曾迷失自己

    「音乐故事」《为你写诗》是台湾歌手吴克群作词谱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作为主打歌《为你写诗》是一首无论音乐、还是歌词都显出一份浪漫的属于热恋的温暖的作品。本首歌收录于他2008年3月14日发行的专辑《为你写诗》中,该专辑是在“写故事”的概念下诞生。吴克群表示该专辑从2007年开始密集筹备,每一首歌都是生活中的体认和想法,最后把它化成一首首歌曲,一个个故事。 爱情…

    2019-04-12
  • 歌曲《水手》背后的故事(创作背景在浴缸里)

    《水手》是郑智化演唱的一首歌曲,同时,郑智化也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创作型歌手。 由郑智化作词、作曲,陈志远编曲,收录于郑智化1992年发行的专辑《私房歌》中。歌曲旋律使用了日本歌手长渕刚的《GOODBYE青春》。 郑智化,台湾歌手,台北市人。3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郑智化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语人文歌手之一,在诸多70和80年代生人中,郑智化…

    2021-12-05
  • 刘半农与她的故事(叫我如何不想 “她”)

    刘半农到常州焦溪教书是1917年春天,时年26岁。他天生对中国汉字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农民一起生活,听农民讲那些风趣幽默的话,记录、整理、研究农民的口头语言,论文《应用文之教授》、《我之文学改良观》等,在《新青年》上发表,受到蔡元培、陈独秀的称赞。 他发现对男生和女生称呼都用“他”来指代,很难分别指代,容易混淆词义。英文中男女的“他”是由不同字母区别开的,但翻…

    2022-06-30
  • 中国十大创世神话故事(古代最著名的创世神话)

    神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产生于原始的人类,是他们以幼稚的目光认识自身,也认识客观世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是原汁原味的神话。 另一种则是人类文明有所发展之后,有人在文学创作中模拟古代神话,假借传说中的神来反映现实的作品。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当然也有内容丰富而且风格奇丽的神话。其中广为流传的有以下几个。 一、盘古开天…

    2022-09-29
  • 山西,加油!

    山西暴雨,运煤专线坍塌,竟有人说“那冬天我们该怎么过 ”“天天挖煤,活该”这些言语确实让人心寒。 我从没见过一个灾害新闻下这么多人抱不平,这次我见到了。这么多年,他就像一个老实听话的孩子,别人要什么给什么,所以他也被认为没出息。作为山西人,真正难过的并不是暴雨热度关注度不够,而是山西受灾的背后是这么多年默默无闻的付出却并不被认可。 说实话很多人真的不清楚山西…

    2021-10-0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