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过去是将来亦是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过去是将来亦是

印象里的故乡,有山有水,有炊烟有日落……

十年前,一个成都的年轻人在网络论坛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叫《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当时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很多人开始写同题作文。随之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重视这个话题,又一次同题作文开始了。

这是一句在谷歌搜索中只需输入前四个字便可以自动生成供人选择的话,由此可见这个话题的影响力。一开始,对于我这个生于城市、长于外地,仅在幼年不记事的时候小住农村老家的乡村陌生人来说,这个话题并没有太触动我。在我最初的印象里,家乡就等同于农村老家,而那里在我看来是那么陌生。好奇的我,怀着疑惑细细咀嚼那些浩如烟海的文字,试图在混杂的风格中品鉴出不同作者的乡愁、迷茫、不满、无奈……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仿佛可以看到摧枯拉朽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消失在我们眼前的美好的乡村图景。再后来,我忽然意识到,不仅是陌生的农村老家,出生的小县城、度过童年的第二故乡河北,都是我的家乡。这些皆非地理意义上的故乡,一样带给我情感的皈依和精神的护佑。他人的故乡沦陷之际,又何尝不是我这个乡村陌生人的故乡沦陷之时?

所以,对现在的社会、对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这个话题并不过时。

(一)

当你回家时,故乡还在不在?

我的故乡叫新野,对于我这个从高中开始便离开县城前往市区求学的少年来说,经常在假期回家时对家乡感到陌生。故乡面目全非,记忆开始骗人。县城中随处可见拔地而起的楼盘,改建中的道路,甚至还有大名鼎鼎的希尔顿酒店。少时读过新野的县志,对县城悠久的文化历史很是骄傲自豪,也是从那时起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而如今,想按照县志寻找往日县城的历史气息已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不仅是新野,在中国,每个野心勃勃的城市都变得和另一个一模一样,有CBD,有滨江(河)路,有步行街,甚至还有越来越多的地铁。规划者不在乎这些,他们只在乎楼有多高、桥有多宽、路有多长。寒假再次翻看县志,忽然感到害怕,我害怕后辈看到这些,指责我们说谎。

乡村力争上游的过程更加急进,求新与图快,成了中国乡村的新信仰。假期回到老家,十年前记忆里的老屋、河岸、田埂全都改容易貌,每个村庄都在为国道经过谁的地界而争论不休,每个村庄都想争取到高污染产业,故乡遍地小楼、标牌,变成了新农村,变得更像一座城。你想要回乡村散心,过和城市不一样的生活?怎么可能?城市化无处不在,你,无可遁形。乡村,再也不是灵魂的寄宿处。曾看到这样的话:开始你还能追述,还能跑到山坡上指点你的童年,但是很快,你依然每年回到故乡,却越来越找不到故乡。

或许,它们并非中国城市或乡村的全貌,或许,它们只是局部地发生着。然而,当这样的变化越来越多地被记录下来时,又有谁能漠然地说:自己的“故乡”还没有沦陷?这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环境的沦陷了,这更是一种精神或信仰的沦陷。

如果你能像里尔克那样豁达,或许会不那么痛苦:“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有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可不是每个人,都是浪子或诗人。

(二)

失去故乡的人,还将失去什么?

丧失了故乡就是丧失了安全感。安全感本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它的重要性仅次于呼吸、喝水、食物、睡眠和性等生理需求。2010年,一项有关国人安全感的深度调查显示,高达96%的网友认为自己没有安全感。诚然,安全感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个人感受,或多或少会与人性中的贪婪和脆弱有关。然而,当今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问题恐怕并不仅仅是个人所能解决的。安全感只是被我们自己弄丢了吗?导致中国人安全感缺失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归根结底,最大的“盗贼”恐怕还是对精神价值、心灵价值、人类普世价值信仰的缺失。我们不缺少财富,我们只欠缺思想。

这些年很少回老家了,原因大多和紧张的学业有关,最近一次是在这次寒假,为祖辈扫墓并顺带拍摄老标语。第二故乡更是阔别了十二年之久,随父亲离开部队后便与那里天各一方。每次想要回这两个地方认真走走看看,结论都是“谈何容易”,但即便回不去,也该做点什么了。

每个人的家乡都在沦陷,过去是将来亦是

故乡里的物是人非

财富不能挽回故乡,可惜,抒情的文字也不能。我不知道照片能不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疏离,但对我来说,照片是我的眼睛,在那凝视中,有我自己,也有我对世界理解的方式。无论那一瞬如何普通,如何不值一提,如果我能被它所触动,我只要用自己的感觉和方式把它记录在相机里,捕捉和记录时间痕迹,那么它便会变得不再普通。

照片仅仅是停留在事物表面的流变,内心之中那些更加稳定和持久的东西才是其本质所在。世界上每天都有无数景观在消失,照片的意义之一是历史的记载,而如何才能避免对过往的遗忘,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某摄影大师说: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一定是以一个对象为媒介生发出来的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反思。尽管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我不会放弃。遵从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的真诚,按照自己的意愿拍摄。摄影的精髓是个人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展示和解释。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布列松如是说。

摄影有时候是很遗憾的,不是所有东西都能表达的出来,有很多时候真正动人的东西看不到,需要文字来弥补;而文字描写的许多内容本可以用影像表达,在执行过程中却被我忽略;即使二者结合,还是感觉思绪有些混乱,依旧不够成熟。

以此为记,献给所有怀念故土的人们。

链接:https://www.yyinn.net/980.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2)
读书笔记的头像读书笔记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18-01-08 下午10:06
下一篇 2018-01-09 下午3:55

相关推荐

  • 《她说,只是她说》

    “若是有来生,希望自己就是一株生长在水边的狗尾巴草。”
    “那今世呢?”
    “今世就做个平凡的人呀” 她坐在草地往后仰了仰,一丝倦怠掠过她额前的淡眉,彼此都沉默了,草地上的狗尾巴草还在风里摇曳着……

    2017-12-02
  • 前言 《情感话题》

    爱情,亲情、恋情纠葛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地方 ……   可以相互倾听可以相互鼓励可以找到继续前行的方法与勇气可以相互提建议这里是烟雨客栈收集一些情感话题探讨两性情感困惑,学习维护两性关系给一些孤独的灵魂一个家 欢迎大家投稿,邮箱地址wwwyyinn@163.com

    2019-04-29
  • 凌晨3点不回家,人生真的非如此不可吗?

    记得大冰在 《好吗,好的》写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编剧,每个人都是导演,每个人都是主演,一定年龄以后,每个人也都是自己的观众”,是的,我的观众只有自己,我可以不用活得这么累的。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篇《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刷屏。虽然文中视频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三位年轻女性在工作、生活、生存、经济负担之下的心酸,却戳中无数人内心………

    2018-05-31
  • 《被遗忘的风》

    知道吗?风原是走丢的人
    不知生于何处,也不知去何处…

    2017-11-14
  • 我会更努力的活着

    记得雪小禅有段话这样写到:“喜欢文字的人,大抵是命数。难以逃脱文字的纠缠……那些柔软、卑微、慈悲、纠结、疼痛、缠绕……那些与生俱来的要命的物质,如影随形,终生不肯放过你,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像青苔,像菌,随时、随地,四处蔓延。” 我想,的确如此。 很多年没有打算用文字来记录最真实的心情,没想到2018年的开始就要复古一下。 我,很遗憾地,再次被抑郁侵袭,像流感…

    2018-01-1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